一周前,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丢书大作战",估计你也有所了解吧?
当有不少人并不看好这件事时,我却睁大了眼睛。不对,你猜错了,我可不是为看热闹,而是希望增加一点和那些书偶遇的机会 。
现在我已经读完了两本“漂流书”,而且都是相见恨晚的好书。
01
“让书流动起来,连接人与人”,这样的概念真的不是艾玛·沃特森的首创,在这之前,我就已经参加过两次类似的活动了。
第一次是去年上半年,当时我参加了一个为期一百天的跑步活动。
组织者把天南地北的人按区域化分成几个人的小组,以方便互相督促、鼓励和约跑。另外,还会给每个小组分发一本书,每人看一周,可以像对待自己的书一样,按照自己的习惯勾勾画画,或者在页脚页眉等空白处写下体会和感想,也可以给后面的伙伴留下几句寄语。看完以后,要负责传给下一位组员,活动结束后,最后一位要把书寄回给组织者。而那本被传看的书就是几乎每个跑步的人都知道(不敢说都看过)的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在此之前,我只读过节选自这本书的个别章节,但并未从头至尾看过全书。幸而组织者想出来这样的好点子,让和我一样凭着一股热情就跑起来的人越跑越“文艺”。遗憾的是,当时我前面的几个跑友都很腼腆,没有在书上留下只言片语,而我自己也只是画了一些道道。如果换成现在,我一定不辜负组织者的苦心,即使不写别的,也要给后面读到的人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哪怕只有“加油”二字也好。
第二次是今年十月份,也就是上个月,我参加了一个流动图书馆的阅读计划。
这个活动首先要求你支付一百多块钱,然后你会收到它随机寄出的一本书(报名时可选普通版或女孩版,我选的是女孩版),读完之后你再负责寄回去,书上允许留下阅读的痕迹。流动图书馆看到你发的快递单号码会再给你寄下一本,一个月之内你最多可以收到四本,月底如果它收到了你返还的书,它会把你之前支付的那笔钱原数退回你。而我上个月真的一共收到了四本,平均一周一本,除了最后一本因为之前看过没有再看之外,另外三本感觉还不错,而且因为有时间限制,所以阅读效率还是很高的。这个月初我也真的收到了它返还的款项。
其实,这个活动有一点赌的成分,就是在每次打开快递之前,你并不知道将会收到一本什么样的书,不知道是不是你感兴趣的或者愿意看的。但是,这个活动的魅力也与这种不确定性有关,有的人就是喜欢未知的神秘,它吸引着你想去尝试、去冒风险。
我们有时候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愿意把决定权交给别人,无论是大到婚姻、职业,还是小到买什么衣服,读什么书。实际上,假如你放手试一试,有可能没什么大不了。就拿书来说,即便再精挑细选,你与书海中的一本书相遇也是很大的偶然。另外,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局限,自己选的就一定是最适合的吗,总有一些你听都没听过的书,也许刚好也属于你喜欢的类型。比如,我上个月收到的《万物的签名》和《布鲁克林有棵树》就属于这一类。
我收到的那本《万物的签名》是崭新的,我是它的第一个读者。这次,我就没有太见外,而是把它当成自己的书一样,在喜欢的地方会留下记号,再返还之前,我也写了一段对这本书的评价随书寄回。那本《布鲁克林有棵树》已经有人读过,并有两位给我留了言,正是他们的留言让我在还没翻看之前就已经知道它值得一读,而事实也果真如此。
02
正是因为有过上述经验,我对“丢书大作战”一点都不反感,它甚至让我有点兴奋。虽然我还没有加入到“丢书”大军,但是我还是很希望能够机缘巧合遇上那么一两本书的。
上周二,我还特意到相关的公众号翻阅了“丢书”的信息,上面不仅有“被丢”的书单,还有实时的追踪反馈,不断显示谁、在哪个地方、捡到了哪本书,而他又留了一句什么话。这也太好玩了,谁小时候不爱捉迷藏呢?
当我知道那些漂流书有可能出现在2号和4号地铁线的时候,而我每天都在这两条线路的一个换乘站上下车,我就打定主意下班回家出站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留意。
但是,我低估了北京地铁换乘站高峰期间的人流量,我来回在两个线的站台走了两次,都没发现一个纸片。
别说这个站不一定藏了书,即便是真藏了,而且藏在了最隐蔽的地方,从早到晚,也难逃那么多双眼火眼金睛,决不可能留这么长的时间,也决不能留给我的。
这样找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怎么办呢,难道这样的好事就真的和自己无缘吗?好不甘心呐。
眼馋的我再次翻阅那些“丢书”信息。我终于发现一个寻找“漂流书”的捷径。
根据书单,我在微信读书上按图索骥,很快就搜到了其中的《知更鸟女孩》、《孤儿列车》、《重启人》、《巨人的陨落》、《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孤独小说家》、《岛上书店》、《摆渡人》和《萤火虫小巷》等九本漂流书,看完简介之后就把它们加入了“书架”。
这不就相当于我已经捡到了九本书吗?
你或许会说,还是不一样,活动提倡的人与人的连接呢?
首先,我之所以找到这几本书,并打算读,这本身就是因为受了“丢书大作战” 影响,这已经是一种连接。另外,微信读书虽然看的是电子版,但有一个好处是,我们能看到其他读者留下的标注,很有可能读到某一个地方有人和你有相似的感受。这些标注多是有感而发,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书籍,而且有的评论相当有水平,你还可以给他的评论点赞,他也可以收到你的赞。还有,微信读书上的好友能够发现我们正在读的书,这样又有可能影响和带动其他人。朋友们共读一本书,聊聊感想,谈谈体会,不正是一种深度的连接吗?
总之,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都是书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联系,发生一些反应。
这一周以来,我已经读完了漂流书中《孤独小说家》和《岛上书店》,我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是五颗星。
因为我要求自己有输入也要有输出,所以已经抽空写了一篇文章——《小说家石田衣良与他塑造的孤独小说家》,这篇文章今天已经被收入“首页投稿”。
今天,我又在微信读书上找到了书单上一本“西班牙三棵树”,说实话一开始只是对书名好奇,搜到以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木心先生的诗集。你看,这不是天遂人愿吗,我最近刚刚开始对写诗感兴趣,并且已尝试了几首,但总觉得差点意思,是该好好品味一下先生诗句里的味道。
接下来,我会继续把这些遇到的“漂流”书读完,或许我还会把自己的哪些书挑出来,让他们也漂起来。
借用今天早上刚刚看完的《岛上书店》的一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就让书把我们带向更广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