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去年的热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在豆瓣上拥有9.5的高分,探讨了许多社会议题,包括无差别犯罪者的动机、犯罪者家属的遭遇、精神病患者的权益、新闻媒体的作用等。看完这部剧,我在看豆瓣讨论区看到有人发问:恶到底是什么?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在《八分》第69期听到的梁文道关于新西兰枪击案的讨论。
2019年3月发生在新西兰的枪击案造成了50人死亡,50人受伤。值得注意的是,凶手在行凶前几十分钟给新西兰首相寄去了一份长达87页的“自白书”文件。这份文件中显示,凶手他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经济必须要有责任感,需要照顾劳工权益、人们应该有资格有权利去捍卫传统文化。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相信相当多的人也会认同。这么看来,我们很多人与凶手在很多方面的想法其实是存在一致的,那么究竟是哪一点的不同让凶手做出了如此疯狂残忍的暴行?《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无差别杀人犯的母亲也一直无法想明白,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活泼、懂事,和其他孩子并有什么明显不同,最终怎么就成了杀人犯?在剧中,杀人犯的具体动机和成因没有直接揭示出来,交给了我们去讨论。说回《八分》节目里对新西兰枪击案的讨论,梁文道提到了英国存在一批“愤怒的白人”,他们对于英国的穆斯林群体有着很深的敌视态度,认为他们给自己的权益带来了损失。他们产生这样极端思想的原因可能是:在遇到麻烦需要寻求解释是,合理的解释千头万绪,没有办法花时间去一一分析,只好去选择了一直最简单的答案。这种答案是在情绪上最能打动人,最容易唤醒本性的。例如人本能的会有人我之别,把人群分为内和外两大部分,如果能把自己生活不顺的原因归咎与一些不能理解的外来人的身上,这会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答案和解释。
值得反思的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遇到不顺会不会也去寻求这样的一种简单的答案?这种简单的答案很可能会成为我与“愤怒的白人”之间的一条贯通之道,而“愤怒的白人”与无差别犯罪者之间也可能存在者一条类似的贯通知道,这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所以,当自己生活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我一定要多提醒自己去寻找最为合理的答案,哪怕这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本能冲动去接受一种简单粗暴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