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足迹在硒小 (田亚玲)
2007年那个秋天,我作为第一批农村到城市跟岗的英语老师,来到了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前身――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工作。
那时的学校紧缺英语老师,又 因为我是“半路出家”(曾经到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过三次),所以主管教学的陈峰校长给我安排了四一班的语文和五六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但是我平时参加的教研活动都是在语文组进行。
一年过后,我成为了这个学校正式的一员。
忆尴尬
刚刚进入这个学校的时候,领导告诉我,学校有一个推门听课的政策。我的心里非常害怕,领导会在什么时候就不打招呼地进入了我的课堂呢?我不会成为他们听课的对象吧?事实上,你怕就什么就会真的来什么。
刚接一个新班不到一个月,有一天我进入教室,突然发现教室极为安静,等我往后面一看,原来是校长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听我讲课。我心里翻江倒海,这一节课怎么上呢?恰好是语文园地的内容,我让学生直接翻开课本相关的页数,漫无目的地教起来,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那堂课应付下来的,下课后,恍惚间,我瞥见校长走出教室时那张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脸。
我想管它三七二十一,这一关应该过了吧。再不会有人来推门听课了吧。又过了一年,一次开学第二周的一天,教务处主任突然对我说,今天中心学校的领导要来视导,会听你的课。什么?没这么巧吧?不容我思考,也不容我解释,就在当天上午九点半,中心学校的文校长和我们学校的几个领导直接钻进了我的课堂。记得那一节课上的是六年级的《永生的眼睛》。一节课下来,本该一节课完成的内容我只完成了一半。下课后,文校长没有点评我的课,他只是拿过我的教本仔细地看了又看《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我知道,他没有点评的意思了。
2013年秋天,我们学校搞了一个校本教研启动仪式,年级组接到教务处的任务,又要我准备一节课,这次我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在学校讲之前我得在年级组试讲,不知道谁把我试讲的消息告诉刚调进我们学校的田校长 ,当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发现她早已坐在教室的一角。那一次我上的是《秋天的雨》第一课时。课后,田校长对我说 :“你中午如果有时间的话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吧。”我明白她要求我去的原因。上午第四节课一下,我顾不上吃饭两手空空地就来到了校长办公室,只见她正拿着我们年级的语文书,正在品读《秋天的雨》这一课。见我进来,说到:“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秋天的雨》这一课吧,如果我上的话,第一课时的目标应该定为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生字词。”就这样她时而讲时而写,时而画。等她把整堂课的思路设计出来,我发现完全颠覆了我上午的“精心”设计。我还发现对于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内容,我从来都没有分清楚过。在她的指导下,我自信满满地走进校本教研启动仪式公开课的课堂。
但是,上着上着,我本来设计的一个主问题,变成了数不清的碎问碎答,觉得自己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堂课下来,我上得是那么的累。
那一次课后回到家里的那天晚上,我想,今天的课可是湖北名师指导我去上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没有上出想要的效果呢?
我的课堂教学到底朝着怎样的方向走?我的专业学习到底要怎样的进行?已经三十几岁的我,感觉自己的前十年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片荒草地。原来我就是那位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天的驴!
想了一晚上,终于明白:这些问题别的老师是没有办法帮你解决的,只有从自身素养的彻底改变才行!
谢规划
一天,田校长在一次学校例会上,要求所有的老师写自己的《个人职业发展三年规划》。我在规划内容里面首先从课堂的角度反思了自己的不足:课堂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五年规划的第二块里面,我为自己定下了改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多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可以医治我的那些课堂病症呢?
2013年,我带孩子到重庆旅游,在重庆最大的书店里,我给孩子买书的时候,突然看见了窦桂梅老师的《窦桂梅课堂捉虫记》和《窦桂梅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前一本书《窦桂梅课堂捉虫记》对我特有感触。她说“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堂上总是喜欢重复学生的语言,那就说明他的心中根本没有预定的教学目标。滑到哪里算哪里,课堂语言没有营养,就像菜汤上的浮油一样。”我不就是这样的老师吗?
要怎样才能精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呢?我先后读完了《窦桂梅课堂教学实录》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田祥珍校长的《有趣更要有效 语文不妨这样教》,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等,每天关注王君老师的博客,特别是她在清华附小的那些文章,网上搜集小学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课,从一本本专著,一篇篇文章,一节节录像课中,我发现了名师的课堂语言的共同特点:都是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进行的总结和提升。于是在自己平时的课堂中注意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特别避免简单机械的诸如“真好,真棒”之类的评价。
2013年春,因为我们学校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因为班级的增多,我们学校主管教学的黄兆华校长也担任了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和他平时的交谈中得知,对于语文的学习,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比如如何思维的方法、如何阅读的方法和如何习作的方法等等。我想,他平时的课堂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课堂。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一天我和一位同事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偷偷钻进了他的课堂,在那堂课上,他上的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第一课时。在那堂课上,黄校长引导学生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连词的方法归纳了课文内容,一节课下来,本来在我们看来在第一课时归纳课文内容,这个最难的教学任务,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很轻松地归纳出了课文的内容。课后,我跟在黄校长的身后,说:“你的课就是和别的老师的课不一样。但是怎么不一样,我还是说不上来。”他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多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另外你要注意孩子们的读书笔记要落到实处。”
如何落实读书笔记,如何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后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一次,我从一个家长的微信圈读到这样的一条消息:“孩子读的书不少,好词好句也抄了不少,但就是写作能力不见长。每次要她做读书笔记,她都很不愿意。”
读了家长的这段话,我开始反思自己:每天要求孩子们做读书笔记,任务是不是太重了?那么孩子们一周在什么时候写读书笔记最重要?写了之后老师要怎么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才能激发孩子们主动阅读和主动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在一次集体备课的时候,我再一次向主管教学的黄校长提出了援助。他告诉我:在他以前教高年级的时候,每周只让孩子们写一次读书笔记。他给孩子们提供品读文章的方法,引导他们从各个板块去写读书笔记。在孩子们写完之后老师进行认真的批改,并找专门的时间对读书笔记进行点评。
原来,写读书笔记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后来我又读到一篇文章《课外阅读要抓“根”》,文中这样写到“老师让孩子们读了课外书,要让孩子们写读书笔记,但是读书笔记形式要灵活,孩子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不可以天天写。每周写一次,写了之后老师要进行认真地点评。对于精彩的读书笔记要进行展示。”文章中说的这些方法与黄校长教给我们的方法不谋而合 。
后来,我重新带了一届学生,根据部编教材学习标准,对于低年级的阅读,老师主要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教会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读课外书的时候只需要在文章中画出优美的、有意思的词句即可。所以我没有提倡让孩子们写读书笔记,从实践的两年时间看来,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培养起来了。还有半个学期,他们就要进入三年级的学习了。到那时候再指导孩子们写读书笔记,相信孩子们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那么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阅读的方法和系统的习作方法?
带着这样的思考,2015年秋,在黄校长的带领下去成都参加了全国作文教学高峰论坛,在那个活动中,福建教育研究院的何捷老师的那节课对我触动很大。他在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教给孩子们作文的方法,思维的技巧。后来我关注了他的公众号语文榕,买来了他的相关书籍。再后来读了蒋军晶的《作文教学九问》等,一边读一边改变自己的课堂语言,一边读一边学习大问题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学习如何解读教材,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一节作文课该如何聚焦。
渐渐地,我也曾经参加过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写出的语文教学案例也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但是,这些成绩在我眼中都没有那一次奖励有分量。
促成长
2017年秋,学校在安排我在全校讲一节语文公开课。在众多的的内容中,我选择《夜宿山寺》这首古诗作为上课内容。这是我从教二十年来第一次上古诗公开课。
本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从开课时的理解题意,到随诗识字,教给学生字理识字,总结形声字特点,引导学生读诗句,明白五言诗停顿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古诗中楼房的“高”,学习感受夸张这一手法,用一组诗让学生体会夸张这一手法在李白古诗中的特点。
一堂课下来,我听到了这么多年以来对我课堂教学最好的评价:
湖北名师田校长这样评价:你的课较以前的课有一个质的飞跃,课堂语言非常精炼。你用你的睿智与学识将古诗上得精彩纷呈。在你的课堂中,孩子可唱可吟,可读可诵,亦玩亦学。后来,她还在全校学期工作总结会上这样总结“亚玲的课有一个质的飞跃。”虽然当时我觉得有点难为情,但是,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心中隐藏的一个期盼。因为 ,我曾经是多么地羡慕那些在大会上因为讲课讲得好被表扬的同伴!
黄校长:从你今天的课中,我感觉你还下了一番功夫呢!在以后的课堂中,你要让这些东西成为你的常态,那么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他们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形成。
老师:田老师的《夜宿山寺》为我们古诗教学上了一节很好的示范课。
我知道,田校长所说的“质的飞跃”是和多年前的《秋天的雨》进行的比较,她在这次的课堂上终于听不到我那些毫无营养的、琐碎的课堂语言了。黄校长的“下了一番功夫”应该是指我教会学生的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的方法,以及引导背诵古诗的技巧吧。是的,有时候我们可能为了应付一节公开课,就会挖空心思地去解读教材,设计流程,甚至渲染一些技巧,其实这些东西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常态。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鼓励,但是我却像一个孩子得到老师的肯定一样,兴奋了许久。我知道,自己的课堂还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小组建设问题,比如关注全体学生的问题,比如自己文学素养积淀的问题,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习的重点。
循一行脚印走进硒小,愿淡淡足迹藏在硒小最美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