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唯物论辩证法深信不疑。虽说对哲学思想没有太多太深的研究,但本着哲学就是人生的理念,也为了解答人生的困惑,故曾尝试着拜读过其他人的作品。
但时至今日,脑袋里仅存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其原因,对于其他经典,或因为能力不足感觉艰涩难懂而放弃,或因为时间有些久了早就忘的一干二净。而马哲之所以记忆牢固,既得益于在校学习时的反复巩固强化,也源于以我现有的认知,我所遇到的问题在它的逻辑里都能得到解决,而且总能得到实践的验证。之前读过某些社会科学类书籍,虽然体系庞大,引人深思,却是理想化的模型,或是小范围适用。难以填补我好高骛远,一劳永逸的现时需要。毕竟对于我而言,那些久远的经典足够仰望致敬,却不必非得去了解。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包括马哲在内,当我去学习了解应用这些知识时,我要调动的是理性的思维。而日常生活中的困惑问题,往往情感、情绪方面的因素占得多一些。正如毕淑敏所说,人这一世,基本上处理的都是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太多非理性的因素,尤其是年龄见长,各种苦痛如丝般缠绕,要开解不是那么容易的。
青春岁月,如朝阳如霞光,有大把光阴可以肆意挥霍,有无限的可能与希望在向你招手。此时的目光是向外的,怀揣着梦想,雄心壮志。渐入中年,经历过打拼浮沉,尤其是年轻的生命从身边消逝,人生的轨迹日趋锁定,一切就好像真应了儿时所嫌恶的那个词“宿命”。
前几日翻阅以前的邮件,看到一篇南怀瑾的文章“因缘”,读完之后竟然觉得亲切温暖。佛家认为,人生是苦的,修行就是解脱苦的过程,是一条通往人类內心最深远处的道路。能夠带来智慧,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达成充满了喜悅的圆满状态。很喜欢南怀瑾的一个表述“红尘炼心”,不管身处何处都可以修行,随时随地都是道场坛城。
犹记一位友人,从大学毕业后人生的困境与坎坷如影随形。曾经的骄傲与自尊被反复践踏。同学聚会时,她还是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拼。其他人都小有成就,婚姻美满,而她却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