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对称与产品聚焦

之前在我的产品观中说过,产品要聚焦。但为什么在过去很多年里面,大家更多的都是谈规模化、多元化、低成本呢?为什么只有在互联网时代,聚焦策略才成为大家一致的选择?其实这是又一个中国特色

在互联网时代,聚焦策略成为众多厂商的一致选择

通常大家认为的在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这种趋势实际上在电视普及的年代已经开始了。80年代,通用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挽救通用于水深火热之中,用的法术不过就是数一数二原则,砍掉在市场中不占据领导地位的产品,保留和收购占据市场第一和第二位置的企业。这个原则本质就是产品聚焦的策略。只不过在中国,80年代才开始改革开放,电视普及和互联网普及之间的时间实在太短,短的大家都没法区分了。

1981年4月,年仅45岁的杰克韦尔奇成为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CEO,他退休时也是全球最牛逼的董事长和CEO。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策略已经不是选择,而是必须。每个细分的行业最终只能保留少数几家公司,是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搜索被Google一家垄断,社交只有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即便在保持了无数特色的天朝,互联网产品也是被BAT们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的(百度搜索,阿里电商,腾讯社交),与传统行业动辄几十个厂商在同一个池子里面刨食玩的景象完全不同。

那么互联网和电视之间有什么共性呢?其实就是海量信息传播的快速性,而差别是互联网传播不仅更快速,成本更低,而且可以更加个性化。我们从一个物质和信息同时短缺社会,进入了一个物质和信息同时丰饶的社会。物质丰饶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信息丰饶则意味着消费者知道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 在信息短缺的社会中,消费选择模型是这样的:
    消费者小明只知道Big Brother企业的产品,消费者小黑只知道Little Brother企业的产品,所以即便在相同的价格下Big Brother生产的产品不如Little Brother的,他们也可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 在信息完全对称的社会中,消费选择模型是这样的:
    消费者小明和小黑都知道有Little Brother和Big Brother两家公司,而且Little Brother家的产品要比Big Brother好,所以他们都选择了Little Brother。除非两家的产品在定位上有差异化,否则一定有一家公司的产品是完全卖不出去的。

当然现实中的社会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社会,但随着各种信息交流工具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信息的对称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社会正在由信息短缺到信息丰饶转型。在可见的未来,企业间分工将越来越明显,产品的差异化也将越来越大。而传统行业也必将被互联网的产品模式所融合。

比如汽车制造,特斯拉目前在售的型号只有一款Model S,加上曾经的Roadster和即将来临的Model X也不过3款,未来估计也不会有太多的型号。餐饮业,90后创业的伏牛堂,一家卖湖南米粉的店,店内只提供4款米粉,比我们家楼下的米粉摊子提供的花样都少。反面的例子则是NOKIA和MOTO,以及那些N多被众多型号所淹没的公司。

特斯拉的电动车Model S,非常极致的汽车产品,通用和丰田们有没有感到一丝寒意?

信息的对称化趋势和制造业中比较优势的存在,最终会导致企业只有把产品聚焦,作出差异化的极端产品,才可以在未来的市场上生存。这个趋势是无法改变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