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送完小妞就去参加月初报名的读书会,这个月共读的书是:《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会说》,这本书买了好几年了,刚买的时候一股脑热的看过了,在生活中却又慢慢遗忘在书柜里。
这阵子重新拾起了这本书,感觉收获了很多。也感谢罗老师组织这么好的线下活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读书会场地是在一家一流的国际狮子幼儿园里面,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舒适,还备有茶水、水果、糕点,让人感觉特别暖心。
当我匆忙赶到的时候,罗老师已经到了现场了,三四年不见,特别激动,和老师来一个热情的拥抱,这种感受好亲切,虽然联系不多,但熟悉的感觉却时常缠绕在心头。还记得当年上正面管教课堂的场面,虽然只有几天时间,可却仿佛还在不久前,那些场景如今还历历在目。感恩遇见罗老师,让我一路走来,收获甚丰。罗老师就是我的引路人,她带着我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慢慢读懂孩子,读懂自己,这么多年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开始共读前,妈妈们都陆续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妈妈们欢聚一堂,都有一个相同的理念,希望可以理解孩子,更好地孩子沟通交流,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处理各种分歧,处理情绪,让家庭更幸福。
摘取书中精华及部分感受深的内容分享:
第一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的感受好?那就是接纳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全神贯注地倾听。
2. 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哦……,嗯……,原来是这样啊 ”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孩子所有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的。
我们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有时候我们否定孩子的感受,是担心说出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我们说出他的感受),他们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受到有我们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让他们更好的面对感受。
但往往我们成人经常会用以下几种方式去“帮”孩子,如会用到否定感受、讲大道理、给出建议、提问、偏袒一方、过分同情、业余心理医生的身份等方式和孩子沟通,但是往往孩子收到的信息更多的是难受、不被理解、加重焦虑、愤怒、生气、厌烦、迷茫、甚至产生了防备心。
如果我们用产生共情的方式沟通(我们正在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收到感动、放松的感受。我们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请,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的感受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正面的感受很容易,但是当要面对他们的负面的感受,就需要我们的沟通技巧。
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心,注意我们是否做到心囗如一?
所以平时的生活中,当孩子向我们发牢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说出一两个描述孩子感受的词语,用一句话表达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就可以帮助他们从情绪中释放了来,让他们能面对问题,才可以更好的去解决问题。注意我们要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马上给提出建议,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处理感受。
第二章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我们成人习惯用以下几种沟通方式希望得到孩子配合,比如责备和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挖苦、预言等沟通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但是往往孩子收到的信息更多的委屈、沮丧、害怕、反抗、推卸、不耐烦、自责、不甘心、不自信等负面感受。
下面的五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
1. 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当人们不断指出孩子做错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有抵触情绪,而不太愿意去做孩子该做的事。如果只描述问题而不是谈论“你做了什么”,加上“你”会让孩子觉得被埋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孩子就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其实大人在描述问题的时候,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做)。
2. 提示(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更容易;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往往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3.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孩子不喜欢长篇大论和说教,有时候多说不如少说,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4. 说出你的感受(孩子们愿意听到父母的真实想法。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会变得更诚恳,同时也不会伤害别人。注意,父母只描述自己的感受才会有效。父母可以用“我”或“我觉得”这样的词语。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还是可以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的)。
5. 写便条(文字有时候会比口头说更有效)。
这些技巧鼓励孩子合作,不会给孩子留下负面的感受。当我们成人有情绪的时候,可以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帮助孩子,或是用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内心里是很生气,可还要对孩子说我不生气,因为真实也很重要,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第三章 代替惩罚的方法
惩罚孩子实际上也是给孩子制造了恐惧,了解惩罚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议、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等,所以我们要放弃惩罚。
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我们应该让他感受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惩罚孩子,实际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认知:惩罚不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思。
代替惩罚的方法:
1. 转变方式,请孩子帮忙;或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2. 表明你的期望。
3. 提供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有限选择就不是威胁)。
4. 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
5. 采取行动(事前约定,提前告知)。
6. 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解决问题(可以邀请孩子一起解决)。
当问题一再出现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商量解决问题,这里用到五个步骤: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我们不能再把孩子当成一个“问题“来纠正,同时,也要放弃”成年人总有正确答案“的想法。
当我们和孩子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我们把能量和精力应该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得到尊重。
生活是一个不断需要调整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他是在参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制造问题。
第四章 鼓励孩子自立
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当一个人一直依赖另一个人的时候,会产生某种情绪。
当一个人处在依赖别人的境地,随之而来的,除了有点感谢以外,更多的是感觉是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感、怨恨、挫败和生气,所以我们要尽量鼓励孩子自立。
下面是鼓励孩子自立的六个技巧:
1. 让孩子自已作选择 (家庭生活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选择,这些都给孩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练习作决定的机会以。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自已作选择,将来对职业、生活方式、伴侣的选择就会变得困难)。
2. 尊重孩子的努力。(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会集中精力去自己解决问题)。
3. 不问太多问题(问太多问题会让人感觉私人生活被侵犯,孩子想说自然会和你说)。
4. 别急着告诉答案(当孩子提问时,首先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
5.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们不能凡事都依赖我们。家庭以外:牙医、学校、书籍、网络、优秀生等都可以帮助产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总能找到帮助)。
6. 别毁掉孩子的希望,让他们去尝试和体验(不要让孩子失望,就是在保护他们的希望、梦想和实现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平时我们也要克制自己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不要整天盯着孩子,这些会让孩子们感觉自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当别人问孩子的问题时候,让孩子自己去回答问题,这样才是尊重孩子的做法。
我们要防止说太多的“不”。代替说“不”的方法有如下:提示、接纳感受、描述问题、有可能的话,用“是”代替“不”字,给自己时间想想。关键还是我们要有意识的转变自己的思维,把这些技巧植入自己的脑袋才有用。
第五章 学会赞赏(鼓励)孩子
这些理念和技巧都是帮助我们的孩子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们每次对他们的感受表示尊重,给他们机会自己做选择,或者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都是在加强他的自信和自尊,而他的自我评价也会越来越高。
正如纳撒尼尔.布兰特在他的《自尊心理学》一书里提到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有积极的心态,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以及人生目标,同时也影响到他的行为。”
当我们直接用评论或评价的方式(比如你真聪明,你真棒)去赞赏孩子时,被赞赏者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怀疑、会导致否认、会带来压力、会让他们关注到自己的弱项、会引起焦虑,会干扰他们的行动、会感觉被控制等感觉,所以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越表扬孩子,往往孩子却越拒绝,并不能真正鼓励和帮助他们。
鼓励孩子的三个技巧(用描述代替评论):
1. 描述你所看见的。(客观的事实)
2. 描述你的感受。
3. 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第六章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所以当一个孩子陷入一个错误认知的角色里,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技巧帮助她从角色中释放出来:
1.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2. 创造机会,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3. 让孩子无意中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4. 以身作则。
5. 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6. 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受和期望。
永远不要低估我们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孩子不是机器人,学这本书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计听从。
我们学到的这些技巧的目是为了:
彼此相爱,让自己快乐,也让我们所爱的人快乐;
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责和抱怨;
体谅他人的感受;
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愤怒和烦躁;
尊重孩子的需要,也尊重自己的需要;
让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的人。
通过这次的读书会,让我明白了以下:
1. 倾听的重要性,如何做到有效的倾听,关键是父母不能三心二两意地和孩子交流,需要全神贯注地,把眼神放在孩子身上认真的倾听,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才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提供选择的技巧,如果两个有限选择孩子都可以接受,那么这样的选择是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孩子有一个选择是不可能做到的,就会变成威胁孩子,所以要特别注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如:孩子不去洗澡,妈妈说:你要么现在去洗澡要么以后就不要洗澡,有时成人喜欢会用恐惧来威胁孩子,让孩子屈服,而孩子的感受是害怕,变得退缩,他们就不能自己做决定。
3.读书会教我使用三种颜色红黄蓝色的便条纸使用,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可以习惯用三种解读法来作标签:红—理解诠释;黄—相关经验;蓝—行为计划。
4.共读让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角色扮演,让我更能体会到感受,也更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老师的引导,解惑,家长们的脑洞大开,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和自己看一本书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对书本的理解加深,很多不清楚的观点老师一点即通。但关键还是生活中要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书的价值。
(1)这里刚好想起前几天儿子不想写作业的事。其实,我就是没有看到孩子的感受,而对孩子一直提各种建议,导致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理解,因为我的建议孩子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我的建议是孩子两个都可以接受的,那么就没有威胁的性质。
可是当我说你是想要我帮你抄作业还是让我打电话给老师免作业?这两个建议孩子都不可能接受,而我明知道他不接受,我还是这样说了,孩子会感觉到我的胁迫。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甚至他自己也不想面对自己的感受,心里就更难过,也没有精力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2)我因为错失了小时候的陪伴儿子的成长,所以小妞从出生到现在都是参与,所以我收获了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另外一个也是自己会有意识地用正面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带这小妞的这几年,感觉到在鼓励孩子这一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孩子以前刚学会走路那段时间,经常容易摔跤。我自已首先认为摔跤这件事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所以孩子摔倒了通常会马上爬起来。
有时候会到我身边,告诉我很痛,我会说:“妈妈看到你因为没有看到地板上的坑,跑来跑去,结果摔倒了,可是你马上就爬起来了,摔得很痛,你也不哭,非常勇敢。妈妈希望下次你看好路面不滑平整再跑,不平的路慢慢走。”
所以孩子现在走路会看路,有时候,自己提醒自己,慢慢走。现在经常在家里,受伤擦药,他都会说,我不怕痛,我好勇敢。平时在家里也会收拾书、玩具,收拾完了,也会给自己鼓掌,我好棒,自己的事自己做,我会收拾东西。
这些都离不开从小有意识的引导,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发现孩子做得好的一面,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孩子,让她变得对自己越来越有责任感,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
希望自己把更多的沟通技巧用孩子们身上,帮助自己和孩子更好的成长,收获好的关系,也让家庭更温馨。
备注:有兴趣参加线下读书会的朋友可以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