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喜欢与欢喜,都讲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感觉好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好的。这个世界的可笑之处在于,人与人一起共生,但是每个人之间的感受却是千差万别。当你喜欢欢喜的时候,别人很可能并不这样觉得,甚至会感觉很糟糕。以前,我会说我不在乎,只要自己爽就行。后来,就慢慢在乎了,其实,也可能是因为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学会了一点点换位思考,别人做什么样的事情,会让我感到不爽,而这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我不要做这样的人。跳脱出自己的身体界限去体会这一切的时候,会更有平常心。
但是,一般的时候,我还是只能带着自己的视角和感受去看这个世界,而非别人的。今天让我想起来写这个文章,是因为到了年底,我们单位每年都会弄一个很程式化又很让人无语的东西,叫做民主测评。我每年的成绩都是中等偏下。我觉得,就是别人都感觉到了我的疏离感,都感觉和我不太熟。所以不会很喜欢我,也不会很讨厌我,就是最平均分的一个状态。以前,我是觉得没什么的。今年,我想更深入的想想。
这个分数和排名越好,就表示别人越是认可你。以前,我从未将别人的认可当作一个目标,甚至都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情。今年,看到最后的结果,某种程度上和我心中对别人的认可程度是一致的,我心中认为的那些更好的人,就会得到更好的名次,而我觉得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就没有那么好的名次。我在想,这个结果会不会有一定的客观性。我需不需要改善一下我在这方面的成绩?说直白点就是,有什么办法让别人喜欢我?
我一直都会有几个很喜欢我的朋友,但是在人群中,让大部分人喜欢我的体验,我是没有的。在以前,我也是排斥或不屑于的。今天,如果以民主测评的分数高低作为标准的话,虽不能100%的以分数定论,但相对来说,我个人会认为,的确那些得分高的人有更好的教养。我能不能也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者让大多数人都喜欢的人。
我渐渐明白,想要获得任何一件成绩,都是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的。我真的想让别人喜欢我吗?我需要别人喜欢我吗?除了在得分排名受到打击的今天,落实到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呢?或者说,我为了让别人喜欢我而付出的收益会大于我付出努力的成本吗?
看到过一段话:“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这三种心态,今天的我,都或多或少的在体会着。
我有了“希望别人喜欢我”这个想法,明确的表达了第一层意思,渐渐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肯能需要别人的认可。或者,我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来得到别人的认可。
曾经有一次出去爬山的时候,遇到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士。他很有意思,一直偏执的叫我晶晶,我从抗拒这个名字,后来也就慢慢认可了。后来我发现,他实在是一个情商超高的人。在山里吃早饭的时候,一个团队一起吃,连馒头都是不够的。后来我们都在说去催一下馒头的时候,他说,我来找老板要馒头。可是,后来,他对老板是这么说的:“老板,你馒头放在哪里,我帮你端出来吧~”这句话立刻就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我在后来吃饭的时候把这句话说了出来,他说:其实你也可以做到。我说,我做不到。后来,饭桌上又缺了点什么,他就教我,你去和老板说:“我帮你拿吧。”我说:“我不会说这样的话”。他说:“你看,其实不是你不会,而是你不愿。”
以前的时候,我是得意于我的这些个不愿的,有些不同流合污的古风。虽然现在,可能那样的话我还是说不出口,觉得过于圆滑世故,但我已经开始欣赏这些人了,我愿意向这方面去学习。
在微信上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人,从不和同事交往,然后抱怨同事不配合她的工作。和我以前的想法很像。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后来,在工作中发现,聊得来的关系好的同事,你为他做事情,心情都会愉悦些。而关系没那么好的同事交待的工作,出于责任心,也会做,但是就是少了一分舒适的心情。
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最上等的人会把周围的负面的能量全部转化成正向的。现在想想确实是这样。就这样假设吧,生活在一个大多数人喜欢你的环境里,还是大多数人不喜欢你的环境里,哪个更舒服。这样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现在,初始条件就是目前的这个样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付出一些努力,让周围的人接受你,喜欢你。
到了这个阶段,就会遇到第二层的问题,即使你再怎么努力,也有人会不喜欢你。那个时候,就随他去吧。直接进入第三阶段,不管别人会不会喜欢你,都要努力做个让人喜欢的人。
想到自己是个让人喜欢的人,自己都会更喜欢自己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