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在一档节目里问陈鲁豫,
“你做节目会不会去研究年轻人喜欢什么?”
陈鲁豫回答,
“我个人不会。首先我不知道对于年轻人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其次,我现在做节目更倾向于表达我自己的观点,不像年轻时总是躲在镜头后面不发出内心的声音。我那时坚定地认为嘉宾才是主角,我的想法不重要。”
有句话流行一时——我喜不喜欢不重要,你们喜欢就好。
很多媒体都在研究怎么抓住年轻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在研究怎么抓住青年观众。而他们以为的年轻人就是玩个游戏、滑板、涂鸦,恶搞,把这些元素加进内容里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哪怕是一个讲古董的节目,也想加入密室逃脱这类剧本杀的元素。
这何尝不是一种刻板印象?而试图做这些举动的人,从更深层次的心理来说,不免隐藏着一种中年人的厌倦,正在逐渐丧失一颗真挚的心。为了迎合他人的需求,不再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觉得无谓也好认为无力也罢。
但站在接收者的角度,如果你表达的东西不是出于你真实的意愿,观者并不会买单。他们会一眼看穿,你只是把一堆你认为我会喜欢的东西推到我面前而已。
你以为你了解我,其实连个边都没擦着。
产品做得非常成功的案例,不管是实物产品还是文化产品,都没有在迎合客户,而是在引导甚至教育客户——这才是你需要的好产品!
回想一下打动自己的那些产品,哪一样不是带着内在的力量或者能量席卷而来的?
如果不迎合年轻人,那对他们掏心掏肺地讲点道理吧。
不。对青年人有利的不是那些“对青年人说的话”,释放爹味千万要谨慎。
过来人是回头看,借由走过的路吃过的亏撞过的南墙,得出的一套经验教训,是复盘后的感悟。而年轻人是往前看的,他们正在走自己的故事线,他们正在创造感悟。
奈飞上有个片子,叫《圣约之外:摩西的故事》。摩西一路领着犹太人离开埃及法老王,当红海横亘在前,上帝施展神迹劈开了红海,然后一路施展神迹拯救犹太人,让子民回到应许之地。
犹太人懒性不改,稍微安全一点就想歇着。摩西教导他们,“你们要跟着上帝的律令往前走啊,怎么可以在这儿偷懒?”摩西的兄弟说,“他们很累了!他们每一天都被拯救了太多次!”
年轻人已经被拯救太多次了!
放下救人之心,你永远没有办法真正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听去看去感受。“感同身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是他或者她。
年轻人只能被社会教育。
该撞的南墙一面都不会少,该踩的大坑一个都少不了。不要和年轻人讲道理,不要告诉他们答案,允许并接纳他们犯错。伴随成长的只能,也只有疼痛。
不能迎合又不能给年轻人讲道理,那能给他们什么呢?
理解。
张爱玲曾说,
以年轻的名义,奢侈地干够这几桩桩坏事,然后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要做一个台格的人,开始担负,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爱着世界。
谁没年轻过呢?
年轻时想怎么折腾身体就怎么折腾,谁会意识到健康到底有多重要呢?爸妈天天耳提面命盯着要“准时吃饭,早点睡觉,注意冷暖”。可我面临的是“工作一忙就过了饭点”“带回家的提案总要做到深更半夜”“这样穿才符合公司的职业要求”。
失恋的时候谁没有痛哭过,觉得以后再也不会爱了呢?你们说“下一个会更好,他不配你”,可是你们又没体验过他只给予我一人的温柔,和我面对他时的自卑。
初入社会谁没有惊慌过呢,被老板骂过就以为会被炒掉?同事说我想多了,劝我要对自己有信心。可她又没有被老板把一堆文件甩到面前,一副再也不想多看人一秒的模样,职场小白哪里来的信心。
被好友背叛时谁没有想过再也不相信他人,再也不交付自己的真心呢?虽然过来人都说朋友只能陪伴自己一时,但分道扬镳的方式需要这么鲜血淋漓吗?
正因为年轻,所以没有选择,只有自己尝试摸索。当我自己活成一个中年人之后,我才逐渐明白三毛的那句话,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过,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或者老年人,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想在时代的列车上待多久,以乘客的角色还是站在轨道边,看着列车在你面前呼啸而过,心里回荡着——没能登上去看看,好像有点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