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变化、技术革新,每个行业与时俱进的过程中都会存在问题,尤其是我们国家最大的产业——建筑业,需要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推动发展。
建信开太平作为建筑劳务行业产业互联网领军者,愿与大家就行业情况进行分析分享,共同探讨研究建筑劳务产业的更多可能性,同时让大家对我们有一个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因而推出《论道》系列文章。欢迎有言之士踊跃投稿,后台联系我们即可,一经采用,重金酬谢~
以下是《论道》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将与大家聊一聊建筑企业的融资难题,欢迎文末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如果要例举一个行业,其上下游产业辐射面广、行业从业人员多、带动力强,那这个行业非建筑业(此处建筑业为广义建筑行业,涵盖房建、基建等)莫属。
据数据统计,我国建筑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产值增加了20多倍,辐射行业多达50多个,从业人员数以亿计,总产值超过20万亿元。建筑业已成为我国支柱行业,建筑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建筑业上下游聚集了大批中小微企业。据统计,主营业务直接或间接与建筑业上下游相关的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00万家,这些中小微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以数千万计。尤其是当前频频引发社会关注的建筑劳务行业,从业农民工数量更是超过5000万。
因此,建筑业的稳定发展,不仅关乎国民经济,也关乎数千万从业人员的生计。近些年来,建筑业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愈加严重,不仅降低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更容易引发工期延误、事故频发、材料款及薪资拖欠、质量风险等一系列衍生问题。
造成建筑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复杂多样,今天我们就来仔细扒一扒基建狂魔背后众多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根源。
建筑行业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
01 项目资金未到位即开工建设
为了赶工期,在项目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工程项目即匆匆上马,是当前建筑领域普遍现象。
尤其是房地产行业,为了保持高效周转,实现资金快速回笼,很多开发商甚至连土地款都未凑齐时即开工建设,至于供应商的工程款就只能往后拖一拖了。
此外,很多金融机构在发放项目贷款时,都要求项目进度达到一定进度节点后才能投放。而在施工进度达到特定进度节点之前,需要建设单位与其供应商协商付款节奏。
大部分情况下,供应商都选择妥协,并承受一定的账期。这也导致供应商承担较大的资金压力。
02 承建单位垫资进场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施工企业垫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工程。但是垫资进场是行业潜规则,不管是国字头的建筑公司还是市面上大量的民营建筑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替业主单位垫资的现象。
实力雄厚的建筑公司,金融资源丰富,也有能力协调集团内部资金,解决其上游供应商的工程款。但大部情况下,当施工企业垫资时,给上游供应商结算工程款的积极性不高,比例也不太理想。
03 建设资金挪用
部分业主单位将募投资金挪作他用,比如融资资金抽到其他项目用于拿地;或者项目预售回款没有直接用在后续的建安支出,而是挪到其他项目,因而造成承建单位工程款的拖欠。
有些承建单位为了能拿到更多的项目,往往会选择替业主单位垫资。这就需要承建单位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其他新建项目上。对于存量项目业主单位已支付的工程款,承建单位往往会挪用一部分到其他需要垫资的项目上,而不是及时给本项目的供应商结算工程款。因此,也造成了拖欠的现象。
04 工程款现金结算比例较低
工程款现金结算比例的高低既与业主单位的资金筹措情况相关,也与业主单位保持对项目施工的管控力相关。
比如,有些业主单位为了能确保对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管控,降低施工管理的道德风险,会约定进度结算款的一定比例用现金结算,比如进度结算款为100万,但是仅用现金结算到60%-70%,剩余的部分在主体封顶甚至竣工结算后才支付。
施工单位无法及时足额取得工程款结算款,那么对于其上游的结算也会出现不足额的现象,造成上游供应商资金短缺。
05 大量采用票据等方式结算
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在建筑行业普遍使用。一般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在招投标时,要求施工企业同意一定比例进度款用商票结算。
施工企业收到商票后,可以选择背书给其上游供应商,也可以将商票变现,并承担资金成本。对于较为强势的施工方,会将部分收到的商票直接背书给供应商来完成双方的结算。
这类供应商缺乏金融资源,只能选择民间票据市场变现并承担很高的资金成本,甚至部分供应商找不到合适的贴现渠道,只能持有到期,从而造成资金周转紧张。
供应链金融是当前建筑业主流的融资模式
建筑行业产业链条清晰,辐射面广,适合开展供应链金融。
业主单位作为建筑业下游客户,一般实力较为雄厚,因此建筑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大部分都是围绕业主单位(本段下文称“核心企业”)展开,实质由核心企业信用为其上游多层级供应商提供增信,即所谓的应收账款融资。
根据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载体,一般分为传统保理及反向保理、虚拟债权凭证模式以及票据模式。
保理融资
即保理公司受让融资人持有的对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并支付相应对价。其核心风控逻辑在于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本身的信用。
而反向保理业务实质上是为了批量展业,针对某家核心企业整体授信,并为该核心企业的供应商提供批量保理融资服务。
虚拟债权凭证模式
这是近些年比较火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如建行旗下的建信融通供应链金融平台、独立的中企云链平台,这类平台业务模式建立在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的电子化、虚拟化的基础上。
平台上生成的电子债权凭证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拆分、流转以及融资,其本质是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使得核心企业的信用流转至二级、三级乃至更多层级的供应商,从而降低多级供应商的融资成本。
商票贴现质押
此外,针对商票流通量比较大的特点,部分金融机构也相应推出票据贴现、票据质押贷等业务。
其核心业务逻辑,仍然在于商票承兑人在金融机构的授信,供应商作为持票人可将手中的票据通过背书转让或质押背书的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取融资,还款来源是票据到期后核心企业承兑资金。
针对部分房地产商票,也有民间资金以各种方式切入票据融资,但是成本较高,且因为民间资金不具备票据贴现资质,面临一定合规风险。
从业务实践来看,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优劣势很明显,简单对比如下:
关于解决融资难题的一些呼吁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反映在建筑行业尤其严峻。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在政策上希望国家大力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引导核心企业及时支付应付款及配合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确权,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同时,在源头上,坚决查处非法垫资等行为,督促业主单位提前做好资金筹划,确保项目合规开工。
另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供应链融资的便捷度和可获得性。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更符合实际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最后,呼吁大企业尤其是业主单位,能充分践行社会责任,对中小企业应付款项做到应付尽付;对于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能确权的尽量尽快确权,适当分担部分供应链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