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W”法的结构是要在3分钟的时间内精彩完整的讲述故事,把故事讲的有头、有尾、有冲突、有转折。那么“V”字法则是在1分钟的时间内,选取故事中最精华的冲突情情节,就像是镜头语言中的特写。
因为在有些特定的语言场合,某个故事只是起到辅助的衬托作用,需要在一分钟之内简明扼要的把主要情节讲述出来即可,故事背后的主题才是接下来要详细阐述的重点,这时候如果按照W的形状一波三折的详细叙述其中的矛盾转折,那么就会给人一种故事,在喧宾夺主的效果,让听众觉得不胜其烦。
我们还是来对比一下,2020年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主持人大赛》落下了帷幕,但是其中有一位选手姚轶滨,在自我展示的环节,讲述故事的方式,却让我隔了很久都印象非常深刻,他是这么说的:
“ 各位好,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这里是《新闻有故事》。今天我们要来说的第一个人物,是一位职业生涯当中,有过许多高光时刻的外科医生。可是,对他来说呢,这一切的起点,其实是在四十年前,他留下的一个遗憾,那时候,他刚刚开始工作,有一天,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因为气管异物,被紧急送进了医院,经过抢救,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抢救室里,小女孩的爷爷含着眼泪跟一家人说:隔壁还有手术,谁也不许哭出声来。然后,一家人就围在一起,静静地痛哭。医生说四十年里,他从来没能忘掉那样一种安静,那时刻都在提醒他,他肩上,不仅是一个个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幸福。
我们要来说的第二个人物,是一位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
看到这儿我就知道了,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果然在临近尾声的时候,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合影。
他娓娓道来的说:
“这张照片里右边的这位,就是这个医生——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名耳鼻喉科医生,他叫姚平,他身边的就是这个新闻主播,他的儿子,叫姚轶滨。他父亲用了四十年的时间,用手术刀让这个世界多了很多幸福的家庭。而新闻,是我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我也愿意用我的四十年,用新闻报道去传递这个时代的力量。最后,祝你也能找到值得坚守一生的事业。”
怎么样?他这段三分钟展示的故事节奏安排是不是非常精准?概要地讲述父亲的故事,再稍微详细一点的讲述自己的故事,最后在结尾处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来升华主题。就像是把左手和右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这里他用到的方法就是一分钟“V”字法,在父亲长达40年的工作经验中,选取一个对他父亲本人以及他自己都最有影响的一个片段概述出来。
如果没有这种精讲故事的语言功力,详详细细又啰里啰嗦的讲述,就会是这种效果:
“今天我要讲的第一位主人公是一名医生,今年已经是他工作的第四十个年头了。在他的工作生涯中有很多高光时刻:还记得当他第一次走上手术台,拿起手术刀的时候……
虽然很紧张,但是他还是凭借过硬的专业,挽留了病人的生命。还有一次在火车上……就这样他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着实没有辜负“医者仁心”这四个字。不过,行医四十年年,他也留下了一个终生的遗憾……那时候,他刚刚开始工作,有一天,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
怎么样,这样一波三折的讲述,又有目标,又有努力,还有转折跟意外足够符合“ W”形状了吧?但是故事塑造的再好,也要结合当时的场景呀!不分场合和语境的使用方法,就是在画蛇添足!
这不是耳鼻喉医生姚平的先进事迹学习大会,而是主持人姚轶滨参加比赛的自我展示环节,所以此刻不需要三分钟详详细细的完整讲述故事。只需要一分钟的精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