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了解的思想和知识范畴,我总是会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比如阳明心学。之前以为心学玄之又玄,遥不可及。可是《心灵导师——王阳明》此书还原了从祀孔庙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有血有肉、光明磊落、一身正气、格物致知的可爱人物形象。原来,阳明心学可以凝炼成两字“良知”。人人心中有良知,明朝上到文人士大夫,下到黎明百姓,阳明心学具有广泛的普及意义。
自古以来有学问的人很多,然而被公认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的圣人屈指可数,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被合称为孔孟朱王,可见其影响力广泛深远。“圣人”不是天生的,七分人事,三分天资。王阳明的成长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可谓半生坎坷,一生传奇。
一、少年传奇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出生于明朝这个动荡昏暗的朝代,出身乱世、能文善武,是当时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教育家,精通儒释道诸说,是阳明心学创始人。出生官宦之家,本不醉心于功名,少年时喜欢舞枪弄棒,排兵布阵,决心“为万世开太平”。少年时期有两个小故事比较打动我。
神童话语迟。王阳明,幼名“云”,五岁时居然还不会说话。可怜天下父母心,王家人寻访名医、求神拜佛,这位神童不知喝了多少苦药水。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经道士点拨,五岁更名“守仁”后,王阳明居然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祖父时常吟诵的文章。十一岁游览镇江西郊的金山寺时,以《蔽月山房》为题,即兴作诗一首: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首七言诗虽然不怎么押韵,但却道出了宇宙物象辩证关系,富有哲理,也预示着这位神童有哲学家的思维。
读书学圣贤。现在的我们还在批判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历证书是求职敲门砖。五百年前王阳明问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答曰:“惟读书登第耳。”可见当时科举培养出来的大多也是为了功名利禄的儒生。而年少的王阳明却回答“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小小年纪就立志做学问当圣人,状元老爹王华笑掉牙:“汝欲做圣贤耶?孺子之志何其奢也。”但是现在我们常说:人必须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二、崭露头角
当这个少年慢慢成熟,察觉到佛学道教遁世摒人性的缺陷后,便立志入世科举。少年狷狂多烦恼,一面想着“读书学圣贤”,另一面又想着“读书登第”,内心充满矛盾,历经三次会试,王阳明28岁中了进士。先被派往工部观政实习,负责监工威宁伯王越的坟墓建筑。因熟读兵书,王阳明运筹帷幄统率民工出色完成任务,实习期满后,被授予云南清吏司主事。下面这个故事特别能表现王阳明一身正气、以人为本的为官之道。
审囚识腐败。30岁的王阳明血气方刚,在北京的刑部分管来自云南的案件。当他发现囚犯吃的是米糠,监狱边上的猪吃的是白面细粮,马上下令杀了所有的猪给囚犯吃。有杀猪儆猴之意,禁止狱吏贪污虐待囚犯。更体现了尊重人性及释放人性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强调“人皆有良知”。良知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不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为人的根本。很多问题、迷茫,扪心自问,顺从本心,便能迎刃而解。从前述审囚识腐败的故事中,囚犯吃的不如猪,于心不忍,王阳明不管官场的潜规则,率性而为,是良知告诉他如是而已。
王阳明58岁辞世,上述前半生并没有大灾大难,不遂人心的事儿比如幼时爱下象棋,其父把棋子丢河里,神童便给棋子作悼亡诗一首表明心志;再比如二次会试落第,游山玩水、广结良友排解心中苦闷。其人生的转折点在于跟大宦官刘瑾作斗争,九死一生,而后龙场悟道,所向披靡。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