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全集》读后感(第二版)

这是我第4次读这本书,以此文缅怀戴尔·卡内基先生。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8年1月版本

在2009年读了第1次后,时隔近10年,这本书依然在书架上,页已泛黄,再翻开看着曾经的勾画涂抹,如故友重逢,然后,依然用不一样的笔继续着。我记不得每次读的具体时间,平摊开两三年一次吧,期间生活境遇变化不少,感触很多。2016年11月我读第3遍时还特意按照书的编排顺序平行记录感想,不留神写了两万多字,发到网络平台“简书”上(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唯一用的平台,所以您看到的这篇不出所料的话也该在简书),不知是我写的好,还是长篇幅吸眼球,总时不时收到网络提醒说它被收录到什么什么专栏,还有两位经营平台的联系我问愿不愿意为平台多写点儿读后感,还有酬劳,我都谢绝了,坦白说,两万多字也是随手的事,没半点儿功利之心,我愿意写的并愿意在平台分享的真没想过如何赚稿费;或许也自大地说,读后感这个东西不该算什么值得推崇的,如果一本书好,就直接读它,假如一本20字的书在没读它之前竟然查阅了数万字的感想或书评来决定是否读它的话,也太绕弯了,除非你把那感想本身独立对待。读一读几百字的简短的书评,更推崇的是书自己的序,这就足够你判断了。当然,我也有自己推崇的料,就是近两三年静心写书,并有一本在今年1月出版了,毛遂自荐,别笑话我,至于写的是什么,也卖个关,起码在网络上看不到,因为书的主题就是反网络的,我认为好的东西应该系统、深度地阐述,不是有感而来的千字文能代替的。

您或许问:“为什么还要写这么篇感想再次发到网络呢?”我们这么问会不会更好:“什么东西是写给自己的?什么是写给别人的?”再问:“值得发表的该是写给自己或是别人的呢?”这本书的序言也谈到这点:“既然这本书尚未诞生,我便想写出一本,以供教学只用。(原著序 第2页)”显然,此书属于后者。爱写作的朋友都有这么点儿感触:写东西首先是给自己的,这样才有情感,才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便成了写给大家的了,而卡内基爷爷直言这是写给别人的,情感上是否打折扣呢?我想读过序言的都有感触,前辈淳淳善意已经开始温暖我们的心了,为此他“几乎读遍了与‘人际关系’这个主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聘人跑遍了图书馆拜访了许多闻名全球的知名人士。(原著序 第2 &3页)”,就算王婆卖瓜也不敢这么自夸的,这是什么?是奉献的精神!有了它,做学问有了方向、有了力量。

如果您与之前那篇对后感对比,或许已发现它的不同,便是对内容细腻的剖析了。随着阅读,此篇料想要几个星期完成,也能有几万字吧,我不敢保证前面写的与后面的是否一致,这也是著书与写文章的区别,前者需要保持稳定的状态并一再审视自己所写的,力求内容的简练、贯通、与主题的契合,写文章就随性了,要么一气呵成,要么不多计较地等待灵感到来,随性逐笔。这里要冒昧点评卡内基爷爷的技巧:举例论证,从序言就可见一斑,仿佛写本书挺容易的,几句话把道理摆出来,跟上铺天盖地的例子,要多厚有多厚。当然,做好饭,食材要好,让我举也不可能,卡内基爷爷可身经百战,自己开咨询培训所、社交甚广、拜访什么人取材都不难,不缺响当当的例子,但贴近生活的有没有呢?这么问有些可笑 ―难道他的例子还不够接地气吗?不过您是否注意,高人写的东西再普通,还是高人的圈子,他经常以林肯、罗斯福、爱默生、威廉·詹姆斯或是大企业主管人士为例,那么对于小市民的我们呢?现今都说要“励志”,捧着高人的书取经和观察身边细小的事物并从中发现真谛,哪一个更有效呢?书的每一个章节的标题是千锤百炼来的,“15年后,这些实验和研究便集结成了教程。(原著序 第2 &3页)”,你看,好东西像酒一样来酿造,这是什么,是做真学问的精神!矛盾的是教程侧重应用与技法,这和举例论证如出一辙,如果你留意美国近几十年出品的管理、励志、教育类的书,都是实用 +论证的风格,这也是美国学术甚至其思想体系的特点。这就预示着此书的限定,即技法学成并应用后,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心法需要自己来悟了。

伴随阅读,我用一个词来点出每一章节的要点,本书只分了篇章,再往下没说第几节,我用小数点来标识,比如:“2.3就是第2章节第3个话题”。要点如下:

1.1 宽容;1.2 赞美 ;1.3 激发;

2.1 求知;2.2 微笑;2.3 记人名;2.4 聆听;2.5 顺着爬;2.6 尊重

3.1 莫辨;3.2 忍;3.3 认错;3.4 友善;3.5 共性;3.6 让;3.7 诱导;3.8 抓短处;3.9 同情;3.10 理想主义;3.11 表演;3.12 激将法;

第四篇章因重复之前的,不特别用词,除了:4.8 鼓励。

5.1 本色;5.2 秩序;5.3 放松;5.4 归宿;5.5 惜福;5.6 坚定

6.1 遗忘;6.2 乐观;6.3 变负为正;6.4 睡眠;6.5 勿忧;6.6 行动;6.7 转移;6.8 忽略;6.9 辨别;6.10 接受;


*** 第一篇章***

1.1 “宽容”的前提是有个底线,不要说那些罪大恶极又峰回路转的事,比如一次会面约好了9点,或许会迟到一会儿 ―显而易见,这是经常的现象,迟到多少和文化、个人品质、事情的重要性等有关 ―却总有底线,比如最多等到9点半。美国的书在数量上也很讲究的,不仅有论点,论证的数据和适应范围也清晰,这里却没反映出来,书里说得很温柔,有点劝世的口气,到了片尾写道:“正如强森博士所说的:‘在末日来临之前,上帝也不曾打算审判人!’ (第7页)”,而且举的例子是江洋大盗或者政治途中的阳谋阴谋,这种推向极端的论证法化作应用就是无底线,不免弄巧成拙了,哪天一位读者因此感触去做了,却屡试屡挫,一狠心,倒一点情面都不讲了。那么,这个底线的本质是什么,可以量化吗?或许这么看:对方让你不如意时,损害到你什么了?说回见面,你如期赴约,等了半个小时不见人,短信对方,只要他还来,一定会解释原因并承诺确切时间的,不妨听听,不管是路上堵车、扶老大妈过街、或因其他事耽搁了,只要基本的信任在,他说的不该多疑,问问自己“能不能等,损害到什么了吗?”如果你也安排满了,赶着去别处,那就取消,不然继续等等,这时损害的不是你,而是对方的信誉了。这件事要是辩下去或许还有:对方答应10分钟后到,可又爽约呢 …… 自己想想吧。还有个家庭常见的现象:埋怨和吵嘴,夫妻间不免,更不用说多了孩子、公公婆婆啥的,那你问问:这损害你什么了,是和谐的家庭关系?其实,什么都没有,除了耳根不清净略有心烦外没什么。那么正确的应对该是:她们说她们的,你忙你的。你会诧异:“天哪,都剑拔弩张了,还能奈得住?”,哪又怎样,损害你什么了?还是没有,老婆还是你老婆,孩子还是你孩子,爸妈还是爸妈,旁边看着不然躲出去清静一下呗。你又问:“就没个干预的时候?”有,就是在他们说出破格的话:“看你娶了个什么老婆,换个谁都比她好!或者你这是什么爹妈呀,趁早别来往,斥候不了!”,这就损害了你― 老婆怎能不要呢,爹妈怎能不认呢?于是你说:“不不,老婆是好老婆,爹妈是亲爹妈。”剩下的继续由她们。这简直是最大的宽容,底线低到了地壳里,可我从没想过这个字眼。其实,“宽容”的最大问题就是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不合理的底线。

1.2 “赞美”这段子没有比卡内基爷爷再写得好的了,我只结合时下的一种风气谈谈,那就是:人们把什么都是都往物质上转,所谓“不要什么表扬,而是怎么表示”,顾名思义,金钱、权力、名誉等,这些和我认为的一次词就本质不同,就是“荣誉”。它应该是内在的,即认识到自己的独特而自发地做适合自己的事,那么对别人的眼光和反应是次要的了,但如果别人阻止你做这些事,你就不爽了,这才是章节落尾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办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第13页)。”我担心一个假象,那就是当事人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或者说出来的不是真正想要的,这和精神分析学有点关系,说文明社会把人的原始愿望压制得崎岖拐弯,都有些病态了,只得绕回到物质上,既然不清楚要什么,就转为万能的金钱、权力、名声了,可“荣誉”压根不在这范围!这也是卡内基爷爷引用司华伯的原因,这位先生就有发现别人真正要什么的本事,这本事难练吗?那不免谈到我写的书,其实把自己的“状态”放低,平静地观察事物,就可以发现别人所忽略的。林语堂爷爷在《生活的艺术》里提到“旅游”的真谛,就是抛开了世俗的缠绕,回归自然或朴实的社会中,以“人”的身份看待事物。彼得·德鲁克爷爷写了《旁观者》,不乏幽默,把人的好与坏都展现出来,但凡有功利心的话就不该有此书啊。我就借“旁观”的字眼,即抛开事物与你的关系,你便看到一个惹你生气的人也是个可爱、可怜或可敬的人,不由得你不去赞美。

1.3 “激发”这段子和上一段是呼应的,不仅发现你所需要的,还要铺一条路来帮助实现!前者被动,后者主动。用在销售上也不为过,就是肯定顾客的选择,顺着他们来挑选,然后陪着到付款台结账,临走时挥手拜拜 ―一条舒服的路。重点是,过程中让顾客来表现,从选择到付款,如书中说的“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需要(第22页)”。我想起爱人让孩子一起做PIZZA的情景,他们真的吃得很多。转化到工作上也如此吧,一般的工作条条框框划分好了,越是大公司越难表现,所以才出了很多“点子”,然而那些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即迎合上司或客户需要的表现,和这里的不同,是说你自己要表现的。举个例子,上司吩咐的事下属要做,理所应当,不需表现,但如果时不时让上司提提意见,这就是聪明的下属,或者上司先下属请教学习,这也是聪明的上司,这就和体制没关系了,工作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合作,体制可以变通的。

到此对第一篇章结个尾:1.1– 1.3三节很缜密,不知你看出来没。1.1让你奠定一种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1.2,并慢慢练就1.3的本事。


***第二篇章***

现在看第二篇章,我仔细想了想其六个规则的编排顺序,先看2.2-2.5,很清晰:与人交往的第一眼很重要,“微笑”是明智的;搭上话以后应该把对方重要的尤其是独特的信息记下来,典型的就是“名字”;之后的谈话就顺畅了,多“听”,不仅尊重对方,也获取了更多信息;从信息中发现那些可以继续的话题,自然是“对方感兴趣的”那些了。到这里我们想想:如果本章节只写了这四个规则,不是也充实吗,为什么要加上2.1的提醒“对别人感兴趣”呢?还有最后2.6的用意呢?下面我具体看看。

2.1 你说你努力工作、爱护家人、对朋友友善,可一看你那副苦瓜脸(对应2.2)、一颗不长记性的猪脑子(对应2.3)、一张不饶人的嘴(对应2.4)、和必然导致的冷漠态度((对应2.5),这些就成了空谈。做什么事时,没有诚意下的任何套路最终会被识破的,2.1要说的是如何培养“诚意”,它源于一颗好奇心,求知欲。注意,这没有半点儿功利之嫌,如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说的:“求知乃人性使然!”。读懂了2.1,才会对后面几节里略有功利味道的说辞辩证看待,比如:“真正的微笑只有这种微笑才能在市场上卖得好价钱。(第32页)”,还有“我发现微笑带给我更多的收入,每天都带来更多的钞票。(第33页)”。卡内基爷爷在自序中没明确说“你应该按照顺序一章一章地读”,而是说“读了一章后― 即暗示不论你跳着或选择性地读 ― 都该去行动”,难免美中不足:跳过2.1的读法会导致功利主义的态度,满脑子想的怎么让人家喜欢、怎么成功、怎么做成生意,但就算这些做成了,也是一时的,因为它不见得帮助求知,久而久之,力渐匮乏,败象显露,您或许遇到过一些人,行为如教科书般地把这些技法都用到了,可就是觉得这个人不实在。或许大师的作品不该露骨地指点读者怎么读某个章节,仿佛把读者当小孩子似的,但章节间的关系却无意中形成,这可能被很多人忽略而影响“心法”的吸收,即只把这本书当成技巧的应用。有个朋友见我重读了这本书,问我“它值得你读4遍?”,好书内有乾坤,现在您觉得呢?

2.2 再看看“微笑”吧,除去上端应用的几句貌似功利的话,我们不仅看出卡内基爷爷的幽默,也从以下的话看出他在美学上的造诣:“现在,我要去上班的时候,就会对大楼的电梯管理员微笑着说一声“早安”。我以微笑跟大楼门口的警卫打招呼。我对地下火车的出纳小姐微笑,当我跟她换零钱的时候,当我站在交易所时,我对那些以前从没见过我微笑的人微笑。(第33页)”,请您不要问我这句话哪里美,虽然不算散文,可如果你做了,会感觉到的,读到此刻自然也露出了微笑。做过的人不仅体验过,还一直体验着,因此微笑随之来,我应该把书里的几句话略作修改(括号里的是我要加上的):一个人除非对自己的事业(一直)很感兴趣,否则将很难成功,(也很难真正的微笑。)(第33页)”,“试着在心里肯定你所喜欢做的是什么 心里想着你所喜欢做的伟大而美好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掌握了实现你的希望所需要的机会,(此刻的你一定在微笑!)(第35页)”。笑的具体样子或许不同,能兼通数种的或许演员才行,可不论是谁,最难的却也最容易的都只有一种:会心的微笑。我所见到的最美的微笑就是每天在校门口接女儿放学时,她远远地看到我向我招手并轻盈地跑来,脸上挂着的微笑。这是爱的散播,不仅与家人,也该与每一个人。

2.3 除了“人名”,能代表一个人独特的还有很多信息,比如职业,你只说“老师”,就上千万的人,加上叫张三的老师,就算海选也只有几十个吧,再加上温柔、懂理这些品质的叫张三的老师,没别的了,就他自己。我所演示的是由不同共性重叠后的所得到的唯一,即那份独特,那么,我们自然关心:哪一些共性是最容易抽离出那些独特的?那一定是名字了!我敢说,你所遇到的人们里,同一种职业的很平常,住在同一小区的也经常,有同样爱好的可说不定,可同名同姓的当真稀罕啊。这就是人名的重要,不论它多么难记也要练习这项技能。这里有个弱点:名字的独特也会造成以往,见过一次的人如果拜拜了,我们的记忆里哪有储存他们的必要呢?从功利角度,书里或许暗示:能多记就多记,万一遇上呢,尤其是贵人?可是如果见一个记一个,一千个人里只有一个用上了,这不是浪费资源吗?或许您的反驳是:大脑的资源没完,只会越练越开活 …… 就辩到这里,我必须提醒篇章开始就说的“求知”,记住一个人不仅是名字― 那不过是几个字的符号 ― 而是要学习他整个人,即符号下代表的整体,甚至分不出哪些优先与否,书中其实也点出了:“试着在心中把它跟那个人的特征、表情和容貌联系在一起。(第40页)”,这实为一则经典的记忆法,如果每个人、每样事物我都如此对待,不需太多,也可以在微小平淡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就我来说,我若愿意花时间与某人交流,自然要学到什么,如果说了一通后只留下记住个名字,也辜负了这本书的深层期望。

2.4&2.5 我把“聆听”和“顺着爬”合并到一起。如果没有“求知”之心,估计压住脾性听人说话也有受不了的时候,更别谈顺着人家的话说了。“求知”不仅听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对于自己不熟悉或不同意的,更该虚心请教,让对方说得具体点或者举个例子,他们会乐意的。有种情况是:你知道的不比对方少,可也让对方来说,这怎么求知呢?人与人是不同的,很难说出高低,最典型的该算大人与小孩、老师与学生了,连大思想家们都说“孩子是天使”、“三个人里就有我的老师”这样的话,所以听一个所谓熟悉的话题却能听出门道的,更需一种本事,这是另一种求知,即:迎接挑战、磨练心智。与我相处的很多书友知道我对某些领域有点儿了解,我却不敢多说,回想曾经年少轻狂过,略懂皮毛就卖弄起来,现在真的想听别人说,一次读书聚会中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起“写书和出版”的话题,我是经历过的,能听出其中的不足和无知,可他们的可爱劲儿让我很喜欢,这不就是求知的精神吗!正因为还在门外才闹哄哄地想进门,门里的怎忍心拒绝呢?唯一能插的话是:“那么,我写了一本书,大家可否帮忙点评一下?”。也许几句话就能让味道反转了,说话的忽然想听了,这丝毫不违背“聆听”的真谛,我懂了你,你自然也欣赏我,于是我说,你来听,互相都顺了。

最后的2.6与1.3很类似,我曾怀疑这算不算重复,为此,我仔细重读对比两节的内容,慢慢感觉到2.6的妙用。“赞美”只是让人感到重要的一个方面,之前的2.2– 2.5哪一条不是呢?因此这一节引用的类证比1.3要丰富多了,还有点儿排山倒海的气势,比如:“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对于人类关系的定律 琐罗斯特孔子 ……老子 ……释伽牟尼 ……耶稣基督 ……那就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就就该如何去对待别人。(第53页)”。这种气势把这个篇章推向了小高潮,从2.1的心法,接着一个四连发,最后一排山倒海式,合成一本“使人喜欢你”的绝招,一个词最合适:尊重。耍招的人还很悠闲,这节的第一个例子是卡内基爷爷自己,他看到一服务员挺郁闷,过去逗她开心,这心态放在一般人做不出来,“你做你的,我过我的,碍得着谁”,就因为这样,社会才有隔阂,哪谈得上谁喜欢谁呢。我想卡内基爷爷没看过朱光潜和林语堂爷爷的书(这几位都是同时代的,卡内基略长几岁),而且林爷爷挺擅长写英文,卡爷爷真该看看啊,罢了,他们对“悠闲”的拿捏都尽显无遗,这种心态人人都该有。


*** 第三篇章***

这个篇章规则更多了,在编排上让我更费了番脑筋,不像之前那么明显,只有全看后才摸出些头绪,列个表更清晰:

以上列表分析法明显是我理科生的痕迹,把卡内基爷爷如此流畅优美的劝导给解剖了不免招人非议,最后一列的“解释”说人家哪里欠妥更有些大言不惭。就请读者忍耐,先看看。一本书不可能完美,尊敬作者同时提出尖锐的意见该是另一种尊重吧,相信卡内基爷爷还在世的话不会怪我的。我们已看到第一和第二篇章的相互铺垫的脉络很清晰,如果这一篇延续一种从“守”到“攻”的脉络来呼应其他篇章,我认为是更好的编排。在第三列“技巧风格”里我们发现3.4-3.6有些绕了,就其标题,我也觉得应该保持风格,也就是说:章节顺序编排错了,应该。同样的道理,3.9和3.10应该放在3.8和3.9前面。当然对于标注“内容欠妥”的也可以不改变顺序,而将内容改成应该的风格。您若看得有些乱,下面我对“欠妥”的几项细说说。3.2的标题是“避免敌人”,以守来说,符合编排,如果想让书写的更精彩,就该加上“化敌为友”的例子,而此节的例子不够分量,所以要么按照现有编排把3.1和3.2合并了,归结为一句话:“少定罪,少结缘”,要么把3.2的内容修改,在移到3.5以后。不过,内容本身还是精彩的,其中一句话我每次读过都很洗心:“苏格拉底屡次对门徒说:‘我所懂得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第68页)”。也提到了《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确实不错,回想我读它的渊源也是因为卡内基爷爷,他对林肯先生非常看好,为此还写了《人性的光辉》,其中提到林肯从小爱读书,其中有《富兰克林自传》。这几本书我都读了,现在回笼一下,一副画面涌上心头,想起了孔子说的:“温故知新”。富爷爷的大段妙语我就不摘录了,提一个细节:“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第71页)”,“心平气和”用得好,画龙点睛,您可以想象没有这个词会对整个例子的基调有什么影响,其实,一个好的传记或小说就是文学大师巧用词汇的杰作,翻片儿又用了“我以友好合作的态度(第72页)”,异曲同工。

3.3 “认错”不难,家人之间就没想过谁对说错,假如不是,关系就危险了。不把错误当回事或者对“认错”不觉得什么的会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处于非常安全和信任的环境里,比如温馨的家庭或一个管理杰出的团队;二是处于非常不安全或不信任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没有了责任感,还哪管做对做错呢,或者破罐子破摔 ―不论对错,只要您高兴,都认错。介于两种环境之间的就有趣了,私下批评或道歉的可能要比公开场合高,嘴巴批评或道歉的要比书面写出来更让人接受,尤其现代社会有种习气,有人说是“契约精神”,我想这一定需要一张看得见的契约,黑白写清楚了。就是这种习气,让一丁点儿的书面指责变得不能容忍,因为就算你认错,它已被记录在案了,这和犯罪记录差不了多少,所以当被指责为犯人时,谁愿意认错呢?虽然如此,有时落实的东西被人们夸大了,就算是写出来的,可能因为文书的需要而不是刻意为之,难道您不觉得科技虽然帮忙加快文书的处理,但数量一点儿没少,而是飙升,因为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精致”和匆忙了。每个人各管一摊,无瑕了解全局,自然体会不到他人的立场,这也意味着,文书对一个所谓错误的记录影响实在有限。工作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互动,你做你的文书,我认我的错误,态度对了,大家气顺了,谁还在乎过去的呢?

3.5发现“共性”是一种智慧,读者不应该只读出技巧来,比如两个同事事务上或许有了矛盾,但共性是大家的压力都很大,都有共同完成工作的目标,家庭关系亦然,好比一个大圈子里装着两个不同的小圈子,而我们的眼光应该往大看,“告诉对方,你们所追求的目标差不多,不同的只是方式罢了(第85页)”。接近片尾卡内基爷爷更引出圣人点名智慧的来源:“苏格拉底辩证法(第87页)”,关于苏爷爷的书都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写的,真应该看看!

3.6 “让”不是一定要看得见的东西,把机会留给别人,当然,这不是指竞争下的有你的就没我的机会。说话的机会很奇妙,卡内基爷爷这一节被概括起来就是“言多必失,闷气生财”,不光是话的内容会说错,就算说多也招人烦,好比我写的文章,您若不想看时可以丢开,但坐在你面前的人滔滔不绝,你想走又走不了,关上了心也关不了耳根,确实难受。有些人不爱说话,当我们不说的时候反而有一刻冷场,于是我们又说了。不尽然,没有哪个人心里没话的,不爱出声的心里的话憋得更多,引导对了就放出来了,“你应该问对方问题,让他来诉说。(第89页)”,或许我们学会些套路,比如:“请问我能如何帮你呢?”“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这一个两个问题不可能马上让对方释怀,就像这一节的电气员工找老太太一样,经过多个来回,还要听老太太自夸她的养鸡技术如何的好之后,这是套路做不来的。你看大街上的推销员,先问你“我能耽误您一分钟吗?”,然后又问对方一些直接和产品了解有关的问题,赤裸裸的套路只能吓跑路人。观察是逐渐的,了解须深度,我一直觉得路上拉客人事倍功半,应该一对一提前做足了功课 ― 就像此节中那个面试的小伙子 ― 再加上耐心,不断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使其最终释怀。深度了解不见得有功利心,如果那个电力人员不为工作而去和老太太谈的话,我怀疑他自己是否愿意,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是个电力人员,而是上门卖衣服的,可聊着聊着发现老太太装电灯的需要,而不是衣服,他又会那么慷慨介绍吗?广泛地说,很多心理需求只有了解的人才能做到,可这往往触碰隐私或伤疤,这种不利己的活又怎么说呢?我一直品味这一节里的功利味道,不像上两个篇章,有心法垫底,这里一不留神就把人引偏了。“要是你想获得更多的朋友,那么就让你的朋友强过你吧!(第91页)”,这显得不成立,它的结局是:一个人有很多朋友,都比他强,但这么多朋友形成的人脉却使他比其他人强了,此等用心不能不赞,也可类比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一个老板不需技能如何强,能拿到生意再分给比他强的人做就行,比如一个1万块钱的活,老板抽1千,省下的都给员工 ―明显,员工看似比老板强多了,可老板拿个10个生意,交给了10个这样的员工,最后总起来还是老板多(1万vs. 9千),并且使他成为会做生意、会用人的大赢家,而他还非常诚恳地捧着每个员工,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般地尊敬,“表现出虚怀若谷”,自己却“有很多成就”(第92页)了。就日常琐事上,听人发牢骚,尤其有关系的人,比如同事、家人,这些牢骚可能被当作批评或指令,他们会说“你应该或者别人应该如何如何”,也说自己活得辛苦,可当作“指令”来听的态度是个误区,“怀着舒畅的心情,静静地听下去(第89页)”,你会感受到对方的苦衷和善意,就算涉及到自己,也不需惊慌,这是人与人信任问题,老婆向老公抱怨并不是说老公真的不好,而是释放自己的苦衷、寻求安慰,同事亦然,于是自己不需说什么了。我工作中就遇到过,本来我想和一个人说点儿自己不满意的并提点要求,可对方开口后停不住了,不是我不想插嘴,是对方的苦衷太多了,一串连珠炮,我便放弃再说了,之后他真的双手握着我感谢我一直支持他,然而,我若先开口了,味道全变了。

3.7 我一看到“合作”的字眼以为要讲双赢,那就是个“和”的风格,但文章的例子挺取巧,我只能用“诱导”了,坦白说,我觉得往“双赢”上走更合适。3.8与3.7类似,也该往“和”上走,而且举的孩子放火玩的例子有些牵强了,作者也说那些话是他准备要说的,就是说,随他怎么编了,而且说的还不少,我分出三个层次:先套近乎,再说利害,最后还略带威胁。层次虽好,可一股脑地说出去我看也让人受不了,您就试想一下:你和几个朋友高兴地玩着,从旁一个人来打断你,几里哇啦说了一大堆,你能安心听着?后面引用陶亥姆说的话:“在跟一个人会谈之前,我愿意在他的办公室外的走廊来回走上两个小时(第98页)”,两个小时?二十分钟还可以吧,一个策略需要想这么久?就算来回溜达腿也会酸吧?而且像这些大人物们会有这么多闲工夫吗?我实在怀疑作者用了夸张的写法,也太夸张了,然而,想吸引和打动读者的话,怎能少了这些手法呢?这么看来,用时下的流行语,我似乎在“拆书”,简直是拆台,而且我不好看大众所说的那种“拆书”,即一本本来应该好好读的书被拆了以后不需要读了,就像不用吃素菜全改成维他命丸一样,大脑的“营养”还够吗?我是把书拆了,却希望读者好好看看,越是细腻尖锐地拆,越是好书啊。

3.8 延续拆书的念头,甚至让我有了侦探的感觉。卡内基爷爷说因为发言不慎引起一老太太的来信责备,他把来往对话作为例子。这很有趣,像他这么知名的人,收到来信应该司空见惯,我看就算有八爪鱼的手也没空回复,可对待这为老太太却耐心得很,我们是否该为他附加的敬老之贤点个赞呢?老太太说“我的家庭在那里一直很有名望……”,接着回信中作者说“像你这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好啦,这就不是我瞎猜了,作者也承认了“门当户对才能交往”的道理,甚至我怀疑卡内基爷爷怕惹事才礼貌应付。再往后的例子还是一个写信交流的,看来那个年代的人就算有了电话还是偏爱写信,和现代对比,就算电邮这么方便也不见得有人上心,也就是说,这个例子的时效性不免打折扣。作者觉得对待这次写信的是把它封起来先不看,凉它一阵后反而更好,免得火上浇油。这和林语堂爷爷说的类似,而且他说得更好,大意是:“对于别人的恶意来信,如果你压着不回复三天,本来都要回复的信估计有一半没必要了,再压一星期,估计不到十封信你才考虑一下,再压一个月,发现全无回复的必要,大家风平浪静,日子照样过!”您不知注意一个词“神经衰弱症(第102页)”没有,我的天,这个例子的当事人原来是神经不正常呀,或许这是那个时代普遍的现象,那例子反而正常了。后面的教钢琴的例子也说不通:一个学生的指甲长,老师就不愿意教她钢琴了?可这句:“她告诉对方自己不愿意教一个长指甲的学长了吗?(第103页)”就暗示着这位钢琴老师真把指甲长当回事,所以才显得后面交流的大度,在我看就是个日常行为:学生的哪里不对劲,老师叫她改进一下,没有书上说得这么玄乎。这种玄乎劲儿带到了下一个例子,说一位歌手“他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第103页)”,这也是作者自己认为的吧,有些偏见。这位歌手说“我觉得很不舒服,喉咙沙哑得很厉害,用了两个“很”字,若不是歌手夸张欺骗的话,就不能说是孩子气了,后来这位歌手“怀着感触得心情叹息道”,这说明他没有欺骗,而且还让经济人“在台上向听众报告说,他因患重感冒嗓子不好”,说明歌手不但不孩子气,还很有责任。总之,我是把这一节读了个“支离破碎”,越发觉得用这批判性思维解读这些例子是大不敬,不符合卡内基爷爷的教导:“不要批评他人!”,那我乞求您的在天之灵原谅我吧!”

3.10 用了“理想主义英雄”,又提到书一开始的那位“双枪手”克罗里,这下我明白些,其实那个年代美国的牛仔文化很浓,克罗里仿佛一个独行侠一样,也许好人坏人一起杀,牛仔气息是种不纯粹的英雄。这种气息下的两个动机“真正的原因,听来很动听的原因(第105页)”是这些人的苦逼之处,而下面出租公寓的例子更苦逼了,我看不出“高尚”在哪里,说一人要毁约不租公寓了,房东知道有合同保护,那就不该怕人家“因此而大闹一场(第106页)” ?这说明当时社会法制很不健全,签了合同等于没签。后面房东拿人和动物相比,“选择权在我们自己(第106页)”,好比对你说:“连畜生都不会这么做的!”,这实则是种威胁或蔑视,没有激发高尚可言,例子中算一败笔。对于下面引用“母亲”说事的例子,我希望她母亲真的看过那照片并发表了感想,不然就是造假,用亲情造假。这种风气在现代已经让人麻痹了。最后“信用卡”催债的例子,注意这句话:“他仔细核查了这几位客户,发现他们此前信用良好(第107页)”,这要比用什么什么态度交流重要多了,对于好的客户也不用怎么委婉,公司认错继续做人家生意就好了,不然,遇到几个糟糕的破产户,书里的技巧要是行得通倒是奇迹了……等等,我是不是又开始批判了?真是愧疚,年龄越大,阅历越丰富,看什么都带颜色了,这不是这本书或者我要传达的意思,举例论证,其手法和恰当性都是种艺术,我的拆台实则希望这本书变得更好,它离我们已经80年了,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大家在阅读中是否想过写出符合自己的一本《人性的弱点》呢?

3.11 把看似老套的东西“表演”起来倒有不少乐子,比如工作开会时常用PPT(幻灯片),这原本是个有力的工具,放上几张有趣的图或几个醒目的字,剩下的就是讲演者生动的表演,我毫不怀疑一个相声演员如果提前准备一下,做得将比正式员工还要漂亮,员工往往把它当成应付的工作,“应付”很消极,消磨了动力和创意,把密密麻麻的字写了一屏幕,再照着读。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表演的天赋,这是人性的自重,正如前两个篇章都提到的:谁不想被人重视呢?我们之所以看电影或者什么娱乐节目,除了消遣,内心中还有想成为他们的愿望,尤其一些老百姓表演的真人秀更带劲儿,享受中或许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戏剧性的表演我不觉得是对工作或其他生活态度的亵渎,认真的事情去做就好了,说的时候不那么认真反而有奇效,不由地让我想起林语堂爷爷说过:“如果二战前的国际联盟会议里,各国代表在休庭期间被安排看个迪斯尼动画片,而且让喜剧演员去上台发言,还会有战争吗?(摘自《生活的艺术》,不是原话,大抵如此)”,你看,连这么重大的事情都能如此对待,我们还顾虑什么呢?越没有锻炼的,越有心理障碍,于是永远做一个听众或欣赏者,这和前一篇的“聆听”不是一回事。看与听只调动了两种感官,还挺死板,久了犯困,而积极的表演时全方位调动的,我甚至想过一个人有效自学的方式就是在他面前架一台照相机或录像机,经常记录他的言行,再回放给他,比如学游泳,若没有懂的人在岸上指点,很难纠正自己的错误姿势,现在好了,有智能手机,你只要礼貌地让身边的人拍个一分钟的视频,等于找到教练了。有人对着镜子练习讲演也是一样。而最强烈的挑战就是众目睽睽下来一段子,尤其即兴讲演,初次做的一定会脸红脖子粗,坦白说,别看我这里写得有模有样,在讲演上我也是生手,但和你们不同的是,就算脸红脖子粗,我敢讲,更多关于讲演的就留给以后的篇章再谈吧。有人说生活就是表演,也有人说应该写下表演的面具真实地面对或释放自我,我觉得,以一种“旁观”的心态就做到自己看自己表演,不论你在任何情绪下,与人嘻哈或是吵嘴,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念头里想象另外一个你从旁看着,你便有了度,嘻哈不放肆,吵嘴也不破脸,这样的人与之相处久了总能感觉其一种说不出的宁静。看看现代社会,就缺乏这种宁静,纷纷扰扰,却不乏表演,而且让人一看就在表演,你一动,对方心想:你要出招了。卡内基爷爷此书所举的例子多数在二十世纪前30年,那是美国的黄金时代(直到1929年的经济重创改变了社会风气),“一个表演的时代(第109页)”,如果您看过马克·吐温的作品,一定更有感触,而在现代也能找到影子。

3.12 “激将法”算表演的一个狠招了,这个篇章明明说“赢得他人同意”,即你说A,再用些方式让别人和你一样说A,可这招是你说B,心里想着对方去做A,看似不符主题,其实高超,放在篇章最后一节也算合理。假如你不看前面的,即没有一定的储备,比如不与人争辩的耐心、承受错误的肚量、与人合作的大局观,这一招可能惹祸了 ― 说了B,想着A,对方还是做了B,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让我们看这一节司华伯的例子:“白班的工人就说:‘大老板刚才来这里’(第111页)”,注意‘大老板’这个字眼,或许读者只看到司华伯的小聪明:写个数字就让公司效率提高了?可忽略了一个背景,或者说,书里没有办法详述的一个事实:当一个小主管搞不定自己的摊,却让大老板出招时,就算小招也会被放大,人们会议论这是什么招、或者看到大老板的参与而人心惶惶、倍受鼓舞等,这便有了气氛,这关系到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司的整体文化和团队精神,一个良好气氛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另外,您别忘记在第一篇章里也提过司华伯,他有一种看到别人优点的能力,即:他一定看出这些工人能做好的潜能,所以才取巧地去激发,反之,对于一窝不成器的庸人,我想他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辞退。对于此例中纯粹勾起的竞争意识,在泰勒的《科学的管理》一书中却起到相反的现象,即:人们不喜欢那些爱竞争或出风头的人,一致排挤,这样不但没有竞争,各个成了磨洋工,不过泰勒给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纠正,就不多说了。可见,例子归例子,卡内基爷爷旁征博引地读者忽悠得热血沸腾,我们也须东挪西借地对待,周全些、理智些。


*** 第四篇章***

这个篇章与之前重复很多,所以不多做评论,假如把这张放在前面,或许我该舍弃第三篇章的某些内容了,不可否认,都是好段子,就算重复也该像欣赏协奏曲一样一起读读,只有5.8教人改错误的,虽然短小,却是前面的一个补充。

4.8我们不批评别人,也该承认错误,同时对待别人的错误与不足也该宽容和鼓励,书的最开始侧重“宽容”,这里说“鼓励”,而且我要比卡内基爷爷拓展一下,这不是几句暖心话这么简单,而是要手把手地带领着不足的人们走出困境,那么一个会鼓励的人也是个爱教育且智慧的人。我们听到简单的鼓励很多了,也许麻痹到一听就知道“为你好,但没什么用”,而真正的鼓励或许很中性,听不出多暖心,手把手缠着你,日久天长,就像感受到有人为你输送功力一样连绵不绝,后劲十足。


*** 第五篇章***

我本该整合第五和第六篇章,“减少压力”和“憧憬生活”是一负一正的基调,不过5.1的“本色”,即自信的本质却谈不上压力,或者6.1、6.8、6.9、6.10都谈不上憧憬生活,反而是帮助消除压力,因此我打算在第六章尾列个表把他们重新编排一下,这里先按照原文谈谈吧。

5.1 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需上升到哲学层次理解,而读懂这本书的不见得了解哲学,就不免打了折扣。事物的纯粹是:它就是它,一个成人如果不认真问“自己是谁?”,便徘徊在开悟的大门外。卡内基爷爷把它作为第一节犹如奠定心法。书中多数用了工作上的例子,“许多丧失自我的应聘者都淘汰出局(第144页)”,这让我想起一个学妹,曾经来我公司应聘,我面试她,本就熟悉,没多聊工作上的事,我问了问她的爱好,她说爱摄影,问她有多认真,她说已当成副业,还能赚几个小钱,将来可能当主业。两年多过去,就在这几个月,她通知我她的摄影室开业了。也许在一个不喜欢的行业里容易丧失自我,但终究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我的书友一次聊起他孩子的性情问题,说长到十几岁忽然像变个人似的,仿佛真的性情才露出来了,这是先天的,他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父母也奈何不了,或许青少年还不成熟,但露出来的总有恒定的,那就是自己的存在的一个投影。

5.2 我对“秩序”可深度品过,觉得这一节写的有些浅,第一招拿收拾办公桌为例,何止是工作,生活也要收拾,思想也要收拾,时下流行的管理术也许更全面些;第二招分主次,举了萧伯纳的例子,他明显没有次要的,而是把写作当初唯一的事业,即便开始碌碌无为 ―例子很好,却放错了地方,其实每个人的最终目标是“只做一件事”,不要困惑,就算看起来像是好几样,确实只做一件事,也就没什么主次了。第三招算专心地重点打击,一事通百事通,这与第二招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分主次的眼光,怎么重点打击呀。也提醒我们避免一个小心态,就是西瓜芝麻都想要,贪心了。能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慢一些无妨,随着时间,已经成就不小了。第四招一下跳到了“管理”,不明所以的有些不适应,其实说的是宏观秩序。要看管理书籍的话,彼得·德鲁克爷爷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或史蒂芬·柯维的《有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5.3 这一节的风格更浅了,就是一片生理放松的课程,不符合篇章的基调,败笔。

5.4 “归宿”要建立在5.1的认同上,存在了不等于有方向,这一节算个衍生版。还是以工作为主线,看来这是美国人的癖好,难道把理想、爱好、家庭等作为归宿不好吗?一定要被怀疑带上点工作狂才甘心?成为归宿的几个要点我归结为:要喜欢、要擅长、要有成就感,包括专利上的和自律上的,比如那个打字员的例子就算自律上的,还有之前篇章的司华伯在工厂写数字激发工人的例子也一样。就这个话题写的更好的要算史蒂芬·柯维的另一本书《伟大的工作 伟大的事业》,其中提到这一节的一个不足,即:工作的意义。它只是满足自我的存在,还是说有更广义的层次呢?这一点在纪伯伦的《先知》里的“谈工作”一篇里有唯美的表达了。后半节提到“假定和想象(第160页)”对寻找归宿的作用,就是说开始没感觉的要硬说服自己有感觉,后来真的来感觉了,这算自欺欺人还是一个窍门呢?或许从知识积累后水到渠成上说得通,好比我对读书的体验,大言不惭地略读了些书,越发觉得可以当个土作家或者民间教育家什么的,也有了宿命感。

5.5 “惜福”在此节中是对外比较得来,其实从审美上的内观是另一种惜福,生活处处皆是美,不好的事情以旁观心态看也有点“福”。不过把此书往审美上拉还牵强了些,我想起程炼教授的《伦理学导论》里提到的当今伦理的三大主流 ―功利、义务、美德,这本书以第一种广义的功利来读较容易,但如果一个文学大家来读,我想也能星星点点地体会到“美”。

5.6面对批评是对前几个篇章不可计数的抱怨的一个升华,批评是指向个体的,更尖锐,能承受住的那颗坚定心就不能只靠前篇们的技巧或柔美的眼光,而是“为内心的宏伟蓝图艰苦奋斗(第174页)”,像鲁迅爷爷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要一颗勇敢的心。这一节的标题虽浅,写得却不浅了,与5.3形成反差。


*** 第六篇章***

6.4 帮我们纠正了“睡眠”的一个误区:每个人对它的生理需要是不同的,但不论多缺失,不是损坏健康的根本原因。也传授了我们一个心得:“酣睡的首要条件是情绪安宁(第194页)”,有小孩的都知道,就算是周末,也不安宁,不论是父母主动给孩子安排活动,还是他们想睡却被孩子操闹得睡不着,生活忙乱;工作亦然,永远做不完,而且做得越快越给你更多的,或许因此给些附加待遇,也是把人架到一个不得安宁的位置上。我曾想,如果孩子放假后能自己去玩就好了,或者爱人带着他们回娘家,可以安宁几天,或者工作上空闲几天,至少请个假,自己出去走走,但往往假期不够用,就算有,又和孩子厮混在一起了。这就是现代的我们不得安宁的生活。单身多好,自己打理得井井有条,或许因此满足而不想再添“乱”了。下一节就安宁有更多的探讨,就小技巧上,书里也支了一招:“使眼球在眼的上方来回转动,这非常奏效,睡意马上袭来(第195页)”,作者也算尽心了。

6.5 典型字眼“忧虑”让我重想了想,这不是歌德笔下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世纪没有忧虑,假如真有人为什么烦恼,上帝帮他抚平了,不然他也能冒险一试,干脆痛快。到了工业时代,人们上不上、下不下的,没了土地被赶进工厂,合同相当于卖身契,比奴隶社会好不了哪儿去,而且在卡内基爷爷那个年代或者更早的一百年里,工人的待遇很差,资本家就是资本家,真要榨取什么似的,从卡内基爷爷开始的人性化管理学才逐渐抬头了。我们最关心的应该就两样:“睡得更安稳,吃得更香甜(第197)”,前一个和6.4呼应,后一个就是为什么作者拿胃溃疡来说事,而当今社会好像不考虑它算什么。在感官中,越贴近肌肤感受的越真实,我在自己的书里曾为它们排序:视觉 <听觉 <触觉 <味觉,可见吃是最接近真实的,一辈子享口福的要比画家、音乐家、舞蹈家啥的幸福多了。另外,作者提到蒙田,“我很乐意用我的双手为大家效劳,但不想让这些日常的工作影响我的身心健康。(第199页)”,这其实点出此节忽略的一个看点:悠闲,即把如何看似重要的正经的事物说得不那么正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健康,这种“舍得”的态度才是治疗忧虑的高超之法,读过《蒙田随笔》的会感受此人的情怀。此节的侧重点一直是忧郁形成的原因和它的症状,对药方简要地列出些,也是之前章节有的,所有迎合标题的话不够分量,下一节倒是一个不错的处方之一。

6.7 “以忙制乱”有点以毒攻毒的意思来转移注意力,是说你的脑子已经浆糊了,干脆用更浆糊的事情,即工作来转移开或者压制住。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开始时这份工作一定很拼命,那以后的人生就是这样了吗,会不会以后怠慢了工作又把往事翻出来呢?工作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不仅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也帮助苦难者寻找到新的意义,工作较其他爱好的优点是它的群体合作,即便再孤僻的最终要把成品拿出来和社会交流。一个失去亲人的更需要人际关系的弥补,工作更适合。理性上,我料知自己若遇上极悲苦的事也不见得承受住,怀疑过此法对我是否奏效。我能做的就是现在培养一种爱好,尽量赋予生活多重意义,不要把什么是都押到有形之物上,不论为了房子、车子、家人、子女等,为了理想与信仰的无形之物才会永久相伴。这还没彻底回答前面的问题:到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正常节奏呢?时间真是副良药,拿恋爱来说,三年后也差不多了,亲人也许长一点,五年吧,而对于物质的损失就快多了。“让我们在工作中寻找安宁。(第210页)”听起来像高速公路上的一辆稳定的车子,高度依赖于路面,即工作自身的稳定运行,但我觉得真正的安宁应该停下车子还感受的到,即某天就算淡化了工作也走出阴霾了。就我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台奔跑的车子,即便这么清闲写点儿文章也是为了添补什么空白,我家没有佣人、老人等帮手,孩子还小,我和爱人也双职工,每天生活像打仗,虽然没有忧心忡忡,隐约却感到“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第212页)”,不知这算不算夸大,我觉得就算有帮手了,余下点儿心思还是不知怎么打发,忙于工作、爱好、家事等,总觉得哪里不对,为自己的存在感困惑着,于是还是忙一点好啊。

6.10 “逆来顺受 之 接受”是第六篇最后一节,卡内基爷爷苦口婆心地让我们打通思想,对于还没有经历逆境的人,我不知这节的作用如何 ―也许只是此书畅销的原因,即适合不同种类的读者,此节给正处逆境的人更合适 ―一个人想的、说的、做的可以完全不着边,身体健康时可以说“生病了也没什么。”,然后拼命地赚钱,预防真到了不可恢复时的倒霉,但财富也无济于事,像个废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精神颓废地如同行尸走肉,就算给座金山护身又怎样;对于失去亲人的痛苦也一样不可说,最好那些劝人的话都出自经历过的人,我记得有次参加教会活动,其中例举了一个不幸丧失全部家人的勇者,他可以唱着圣歌继续生活,由此看来,读经书更有效;书里用动物做了对比:“动物们都能安详第面对黑夜、暴风雨和饥饿,相信我们也可以做到。(第223页)”,这类似于“一个断了一条腿的人在街上看到断了两条腿的人还能勇敢生活”,于是我们该觉得很幸运……这些都是“逆来顺受”,您是不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呢?那就是:“逆境”本身是不好的,怎么能“顺受”呢?把痛苦看成快乐这门学问也太疯狂了吧。实则不然,对低等动物或不幸事件的例举是说明一个普遍的道理,即所谓的不幸是正常的,好比每个人走了不同的道路,我想很多人也搞不清楚怎么上的道,比如不同的职业、伴侣、朋友等,无法策划,坦然接受,那么“不幸”不该属于此列吗?再往下说就接近哲学了,我先放放。其实,卡内基爷爷也略微点出实用的技巧:“当我们不再与那些难以避免的事实对抗之后,我们就能把节省下来的精力用来建设新的生活。(第225页)”,这与我的书的理论是契合的,即能量的转移,我们在感受世界时分配给各个感官以能量,如果失去了其中一个,能量在短暂不适应后会重新分配,比如一个瞎子的耳力就很好,学音乐可能更有优势(当然,不是按读谱子的方式学)。另外,外在与内在的损失看似不同,外部不能包装,残疾可能不须工作或被人另眼相看;内在的可以隐藏,比如有不幸的婚姻、悲苦的身世、精神病症等,短期内不影响工作以及生存。多数人更担心外在的,在我看来,内外都一样,只要是为自己活着,就不在乎外界的看法,然而,这样还谈得上损失吗?

到此,让我们暂停一下,兑现我在第五篇章开始说的整合第五和第六篇章,如下:

还不够劲儿,让我们把一到六篇章做个回顾(第七篇章和前四篇章类似,不做讨论),可以说,把书分为上下卷的话,到这里该算上卷,谈的是“人际交往”,严格地说,第五和第六侧重心灵开导,但我认为并入到“人际交往”仿佛一道小菜一样点缀着。下卷是关于讲演,风格独立,其实卡内基爷爷在另一本《语言的突破》中着重说了讲演。对,用“菜”比喻很好,让我们看以下的平面图:

这图可算一个丰富的大拼盘,第一篇章的“基本”犹如核心般散发到各个层面,只有做到了它,才能谈得上有人喜欢你,而喜欢不见得同意,于是再散发出来赢得同意,犹如心法渐渐过渡到了招式,也就是说,里三圈是主菜。可没有配菜岂不单调?在左右各陪解压与憧憬的妙方,大功告成。

对于下卷的讲演,不是我所长,或者说,还没有真正练过,就不妄言了,料想会有一日也来摆弄几招。

不知觉地写了一通,零散的实在不成文,还有很多没仔细看,看得细,写得多,也倦了,就此发出去,仅为博一个赞,以此会友,足矣。

此致

Lazytiger 2018.02.28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性的弱点全集》读后感 我愿把对这本书的尊敬与理解写成持续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或许没有多长,但以我的体验和切实的...
    lazytiger阅读 3,864评论 4 19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2,052评论 25 707
  • 来大学不知道是开心还是伤心,其实跟我理想的大学完全不一样,我们没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自由,只是被支配。
    4ce21b8b8cd3阅读 248评论 0 0
  • 箱线图和IQR 箱线图(Box Plot):是由一组数据的最大值(maximum),最小值(minimum),中位...
    AlistairChow阅读 1,092评论 0 0
  • 最近睡成猪的我,今夜竟失眠了!原因就是我爬了几个群的楼。 今天,发生了好多好多事哦,哦不,应该说是昨天!简直是幸运...
    9837fd914689阅读 329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