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朋友圈”

最近我好多朋友都不发朋友圈了,因为太多微信爆文说:“真正有品位的人不需要在朋友圈展示自己,凡事都发朋友圈炫耀是最低级的行为,发朋友圈简直太庸俗无聊。”

所以现在的朋友圈流行清汤寡水,有人干脆空空白白,俨然大方告诉大家“我的朋友圈只是一个圈,算不上朋友。或者“我跟这个世界的人并不熟”。有人几乎把日常状态删光,发几次可有可无的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呵呵”或者放张滤镜冷淡的照片,照片还不一定是原创,营造出一种「我藏在你捉摸不到的背后」的气质。

感觉大家对于「朋友圈」的态度过于敏感。

大概是微信对人的绑定程度已经越来越深,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大家的人际关系全都捆绑在那里。所以大家对朋友圈越来越敏感,似乎每条朋友圈都有展示的功能,稍微不慎,就会改变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但真的没必要太提心吊胆。

其实,朋友圈的英文叫「Moments」,就是负责捕捉收集和记录生命中的那些「时刻」。时刻是稍纵即逝的,不加犹豫的,像蝴蝶一样马上就能翩翩而飞的。

真心觉得朋友圈是个很伟大的产品,几乎能够无障碍地加速信息传播。(这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我跟很多人的关系,(不妨暂且把这些人皆列入朋友)都是靠朋友圈维系的。

圈内的朋友不常见面,平时大家都很忙,也不会贸然私聊干扰对方。但是每天都能随手刷到他们的动态,得知他们生活的变化,顺便在评论区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天涯若比邻,慢慢的不再担心朋友在生命中突然消失,你对他的一切再也无从得知。

大家也有这个习惯吧,每加到一个新微信好友,如果有时间,第一反应是去看他朋友圈。

如果有时候遇到惨淡的两条横线,心里是会失落的,心想这个家伙要么内敛要么有提防心,太难走进他的世界。假使点开朋友圈一片花花绿绿,看到了他的生活,也探索到你们之间有不少共同爱好,会发现两人距离一下变得更近。

有时候遇到一些人,发朋友圈的频率极少,但也会从他零星半点转发的文章里,窥探到本人的面貌。有的人从来不发朋友圈,也不在朋友圈点赞,有时深夜里突然看到其在其老板(或上司)发的一条无关紧要的信息下点赞时,骚然觉得他很可爱了,也宣示了其实他是存在的。

有人热衷分享。经常本着翻杂志的心态翻一些人的朋友圈,看他最近推荐了什么书,去旧货市场买了什么有趣的小玩意儿,听了哪些好玩的音乐,每次都觉得有不少收获。

有人晒自己住的酒店,吃过的精致餐厅,本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并不觉得这些展示是炫耀。

一个坦荡纯粹的人,会把展示生活看成一种真诚的分享,同样也不会把别人的展示看成炫耀。如果有人用恶意揣测你,那他要么狭隘,要么根本不是你的朋友。

我很喜欢点开朋友圈看到各种类型的动态,看到缤纷的多元的人,进入热气腾腾的人间。

我更害怕的,是点开一个光秃秃毫无生气的朋友圈,没有一点入口去了解这个人,那真的好遗憾。

朋友圈肯定有很多很多的瞬间,你只想发一些没营养的蠢话,比如天气,台风到了那里啦,什么时候登陆啊,在那里登陆呵呵。那就是用来记录你人生的「Moment」,生活不需要包装得小心严谨,也不需要删除那些偶尔的牢骚和琐碎。

想想我们对朋友圈加的,或者被加的朋友曾经见面,或者有过交集的时刻吧,一定是有某种原因才使你们能够在朋友圈里相识。也许只是一次收快递的联系,也许只是一次早餐的付账,又也许是一个记不起来的某个事件……

有魅力的人,有魅力的朋友圈,不是因为你看到了清一色精致的单调,而是看到了有笑有泪,情绪感言的人生。感謝还有这个朋友圈。不过,为了不过于打扰大家,今后会少发或尽量不发“朋友圈”。<文摘自(曲玮玮原创),有删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随着微信的普及,人们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朋友圈,开始关注圈里朋友们的动态,有晒娃狂魔,有晒旅游照片,有晒美食,...
    甜暖我歆阅读 3,265评论 2 3
  • 从刚毕业到16年年底之前,我都是是坐六号线上班的。以前住在民生路,挤两站六号线就到了世纪大道,再转一站二号线就到了...
    冷笑话好难阅读 2,383评论 0 0
  • 贫穷的时候,人容易说话,有时间,也热心帮忙。而一旦有足够的金钱时,以上那些都成为了珍贵的品质,这就像温度,压强,改...
    麻花可乐阅读 1,90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