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个月来,我的朋友圈总是或多或少的被狂热的币圈迷刷屏,好像是看到了挖金的新出路,深陷其中。其中有两个事例让我感受颇深。
一个是李姓师兄,他们本来是一个以净化甲醛为主的创业小团体,因为市场的不认可和业务本质传统的关系,一直没有大进展。一年来,他们在创业途中苦苦折腾,不断思考,尝试了与互联网链接,进军气氛空气师等多种模式,但都不得其法。后来查看朋友圈,惊发现他们最近,突然在币圈闹得风生水起,完全放弃了最初的创业方向,开始按着美国时间,日夜颠倒地研究比特币的流动规律,买了上百本书,孜孜不倦地吸收新知识。这种感觉就好像死气沉沉的水潭,昼夜间活络。按照师兄的话说是放弃是为了抓住了风头。
另一个例子是之前工作中接触过的一个创客,他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因为智能门锁的项目被美国孵化器看中,此后,热血沸腾地在全球各地奔跑,制造产品,宣传品牌。关于他,我觉得不管是从学历,项目,还是平台,今后发展来看都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但是,最近,他也为区块链着了魔。计算机出身地他,本身对区块链技术就比别人懂得多。可能是突然火爆的市场让他看到了区块链更具挑战的未来。于是,他毅然而然地从一手打拼下来的智能门锁行业退出,带着所有的家当去到了日本,开始组建团队,着手区块链创业。按他的话说是,智能门锁太简单,重新创业需要勇气,但我坚持我的信仰。
比特币可以给货币和银行业带来什么,站在技术周期之外看待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比特币类似1990年代的互联网”。对于对两者熟悉的人来说,尝试解释20年前的互联网,正如解释今天的比特币。如Andreas Antonopolous所指出,即使解释电子邮件,曾经也是一个噩梦。
那时候,没有一篇报纸文章,预见到一个伟大的范式转变,从工业到数字。
那些文章认为,互联网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在家里,穿着你的睡衣,就可“逛街”购物。
花费了巨大的脑力和努力,建立的互联网,不仅仅只是一个备用。
这个在这些场景背后的奇妙的工具和技术,曾经的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关心互联网,他们现在仍然没有,消费者关心的是应用程序,社交网络,以及在线购物。
互联网/软件的崛起,显示了人们只关心效果。所有的颠覆性技术都很不错,但是,它现在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呢?我必须点击多少次呢?单击或双击?我该输入什么呢?为什么我必须再次输入?难道我仅输入一次,不可以吗?原有的东西被打破了。比特币也将如此?
这是风险投资家所扮演的角色,筛选候选人,找到那些能使技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得到成长的人。对垂直和水平进行整合,比如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 )对矿山,运输公司等收购,形成垂直整合,当他们在这些垂直方向上的各个市场,有所发展,就形成更水平化的整合。
现今,比特币的整合度是很低的,就像互联网的公告板以及基于文本的游戏时期。当进行垂直整合,互联网进入了新的市场,因为有企业家意识到问题,发现通过互联网,可以新的,更好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文本的游戏,通过在医疗,军事训练方面的应用,成长为模拟沉浸式的虚拟现实。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些企业家表示,这可以做到,并走了出去,开始建设一些东西。
比特币就像一个拥有超密度潜力的小球,等待正确的人,来塑造。
风险资本家介入已被证明的想法,这个成长阶段,称为创业(Startup)
所以区块链是未来技术,就跟之前的互联网一样,前景远大。但是目前还只是在初步,离成熟距离相差太远。国内上市的几家区块链公司,也只有一家盈利。目前火爆的只是虚拟货币,它挣钱快的故事足够诱人,现实中也的确很多人因此挣了几十甚至几百倍,再加上大家对于金钱的渴望,对于神秘物种的好奇,一时将比特币推上了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此买单。最而近,因为国家政策的限制,比特币市场开始消热,回归理智。
我不是比特币迷,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到底会走向何方也不深知。但是从人生过程来考虑,为此疯狂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人总是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离开,选择只是为了让在世的时间更加有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