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着我一路向前的,并非庆幸,仅仅希望前路茫茫但不负梦想。
2017年10月25日 周三 晴
-1-
翻开英国20世纪文学史,我看到了戏剧、诗歌和小说在世纪的末端,如何演绎着电闪雷鸣般的盛大和永恒。
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世界的变化敏感又无畏。
汹涌而来的新浪潮翻滚着,你无法论定何者更加先进亦或是迂腐。因为他们都在神圣宗教和世俗观念下默默写着,写入了愤懑,写入了不羁。
-2-
哈代的小说中有种厚重的真实感,世人说着他字里行间闪烁着某种不符合他所处时代的光辉。
他的整个人生中,大多数生活于感官闭塞的19世纪;但在北欧和俄罗斯文学的冲击下,他也并未固守着现实主义,而是穿越时空,将思绪带入无人到达的境界。
我却只看到了孤寂。
一种才情独立于19世纪的孤寂,一种思想傲视于20世纪的孤寂。
直到这时,我也才真正明白,自己一直不知该如何描摹的场景代入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也才明白,在他描写自然静物之时,每个瞬间都能让你意识到,虽已过去百年之久,可语言的魅力是可以一直延续的。
-3-
我艳羡着流芳百世的作品,艳羡着亘古不变的爱与哀愁。
更艳羡他们的作品为世人代代相传之时,背后的那种孤寂感,是无人能够切实体会,亦无人愿意阐明的。
可至少证明你人生中的某个抉择是正确的,某一瞬间或某个场景是应该出现的。
或许谈不上名垂青史,但至少有人曾记得你的寥寥絮语,对他来说,便是永恒的最好象征。
-4-
曾有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或是你多少多少年后想做什么?
听到这些问题,大多数人或许都会有着无数美好的畅想,其中大多包含着对于未来的希冀,渴望这个世界最终待之友好。
我却说,或许几十年后我就出家或流浪了。
但是想想出家还需要研究生学历,还是流浪比较好。
按部就班地走完这一生当真不适合我。
或许因为年轻气盛还未遇到多么巨大的挫折吧,我只是看着旁人那普普通通的一生中都充斥着挣扎与无奈。
便不得不去想,那些尚未脱离世俗的人群,那些已被生活磨去棱角却不得不满脸愉悦的人群,当真甘于现状吗?
我不懂何谓信仰,亦或是梦想。
我只需要知道最后的最后,闭眼的那一瞬,何人还会记得我,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