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2009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包括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丽山园)。2019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以“守护·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展览隆重举行——
这个展览位于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内,通过大量珍贵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向游客讲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四十年的发展历史。
走进展厅,墙壁之上,可以看到一块1979年9月10日叶剑英题写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牌匾。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以后,这块牌匾长期悬挂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入口处。如今,四十多年过去,这块牌匾已经成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辉煌历史的见证物。
1906年至1910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对西安周围的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他曾经来到秦始皇帝陵,对这里的封土进行拍摄,留下秦始皇帝陵最早的照片。
1962年2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王玉清、雒忠如、彭子健对秦始皇帝陵进行为期数月的考古调查与勘探。他们测绘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还发现了陶质五星水管道、石质排水管道和建筑遗址等,正式拉开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序幕。
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东约1.5公里处,西杨村的几位农民在这里打井时,偶然发现一批破损的秦代武士陶俑。6月27日,在《人民日报》的内部刊物上,新华社首席记者蔺安稳发表《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报道。从此以后,全世界的目光开始投向此地。
1974年7月15日,陕西省组织考古队开始在这里进行勘探和试掘,先后发现三座埋藏秦代陶俑的大坑,初步命名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
1975年8月24日,国务院批准陕西省革委会《关于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博物馆的报告》。1976年9月,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大厅动工修建;1978年4月,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大厅主体完工;1979年10月1日,以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大厅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
1986年,为了满足博物馆发展和观众参观的需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被列为陕西省重点工程项目。1989年9月27日,兵马俑三号坑遗址大厅对外开放;1994年10月1日,兵马俑二号坑遗址大厅对外开放;1999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对外开放。至此,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
四十多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孤立简陋的保护大棚,发展成为集考古遗址和历史环境风貌保护于一体,融合教育、科研、游憩、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
四十多年来,经过几代秦俑人共同努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先进集体、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同时,这里先后被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四十多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999年,“秦兵马俑二号坑考古发掘”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2010年,“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项目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社会科学奖”;2013年,“秦始皇陵园考古发掘”项目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发现。
四十多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许多突破性的进展。1997年,“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获得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遗址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二等奖;2017年,“中国古代彩绘的指纹识别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保护关键技术和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微纳米硅基杂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风化砖石陶质文物的保护应用”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年,“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十多年,弹指一挥,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唤醒了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神秘军团。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到今天新时代的中国,兵马俑继续焕发魅力,向世界传播着属于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