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的是相对论的真相:我们为什么喜欢比较和攀比。
其实人类行为中有一种奇怪的非理性行为:人们很少作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我们通常作出选择是通过和其他物品作对比得出的结论,作出的决定。包括买什么东西,找什么样的工作,买什么样的房子,车子,甚至选择交往的对象和结交的朋友,大大小小的选择都是在进行过对比以后选择的。这种对比有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甚至我们的意识经常受到某种程度的"欺骗",以为自己做出了理性的抉择,只不过是某种对比中我们的感觉欺骗了我们。
一切都是相对的,多数人只有到具体的情况下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直到看到电视上某个牌子的衣服才知道我们需要买什么衣服,直到看到同事在学什么技术才知道自己想学习什么技术,我们甚至不知道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直到亲戚,朋友或者某个成功人士偶像才知道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策划人员可以根据这个制定很多营销方案:比如餐馆中高标价的菜即使点的人很少也会为餐馆增加利润,因为人们尽管不会点最贵的却很有可能点排第二位的。这个最贵的菜其实就是一个"诱饵"。就比如相亲的时候带一个比自己差一点的闺蜜或者小伙伴去往往比自己单独去效果要好很多。因为有对比才有选择嘛,看到更差的才觉得眼前这个的好。
人的很多感受其实也是对比出来的,包括幸福感,满足感。比如老话说的好:不患寡而患不均。本来对自己的工资待遇挺满意的,忽然有一天发现周围几个同事,工作比自己干的少,能力没自己突出,这时你就会心里不平衡了,觉得工资拿的少了,或者工作做的太多了。再比如以前有个段子说的是一个人对工资是否满意取决于是否比妹夫多。
生活中的相对论: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我们总是在事物之间做着对比和比较。我们不但喜欢拿食物做比较,还喜欢把容易比较的事物集中作比较----避免把不容易比较的事物做比较。
富人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如果每个人的工资都被大家知道了,那就是真正的灾难了。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比的参照物。有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做选择时的参照物是什么,但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做很多事情,甚至在人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改变人们的选择。
比如有两个选择,a和b很难做出选择,那么选择a或者b的可能性会大致相同。但是如果加入一个选项A,A和a很相似但是显而易见的A的选择比a要差一些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选择a的情况会比选择b的多很多。具体点的例子比如网上买手机两个不同品牌各有利弊很难抉择,忽然有一天一个品牌打折了或者促销有优惠,这时候就很容易做决定了。相信很多人都会买打了折的品牌的手机。但是问题在于这款手机真的就比另一款好吗?为什么之前那么难于做决定现在又怎么这么痛快的做决定了呢?
-------------------------------------------------------
练习写作的一个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所以现在首要练习的内容就是一篇文章清楚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现在明显做的很不好,中心主题不够明确,论点和论据也有些混乱,所以要有意识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