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引发的思考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自荀子《劝学篇》,读了荀子的全部文章,参考了一些文献,我是觉得他老人家的认识有问题。

      荀子强调“教化”的功能,无论是“木”还是“金”,教化方能使其“直”、“利”。作为绳而言,本身就有直的特性,无此特性怎么都不行,除了直,绳还可以曲,有时候曲比直还美。

      最重要的是,荀子偏离了“学”的中心概念。

      孔子论学,以德性意义为主,是外在行为秩序以德性自觉来实现,是“心性中心论”,是内在扩充,非外在改造义也。

      孟子论学,谓言: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求其放心”,是指内在之自觉努力,扩充四端,非外在改造。

      而“内在扩充”,也是内在本有,否则无以扩充。

      这有点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本质是一样,如果没有孕妇,也就没有了孩子。

      “基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心理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休。

      由此认识,我们来看看孩子。

      孩子是人,不是机器,也不是动物,我们不能把孩子做为“加工品”,我们也不能让自己成为“驯兽师”。

      孩子更不是“残缺品”,我接触陪伴了大量“非一般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学校的“钢铁战士”,但他们的智慧与你我无异,甚至超出一般人。所以,我眼中,没有“坏孩子”!

      这是因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来说,是有智慧因子,是有特殊生命特征的。

      其最大的特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之一,是人自出生就具备所有自我实现的智慧因子。打个比方,人自我实现的“种子”从出生起就具备了,只要适当“激活”,自会成长。

    自我实现的根本意义在于,“实现”必须基于“自我”。

    美国作家福克森(大约是这个名字)说过“每个人都守着一扇自我成长的门,钥匙在自己手里,除非自己同意,别人无权打开”。

      学习理论的巨人桑切克大抵如此定义“学习,就是反应和刺激的连接”,自己的“反应”与外在的“刺激”,这个连接只有自己能完成。

      如果说福克森是个人经验,而桑切克则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的学习概念。

      孩子不可能被教会,只能自己学会。

      这听起来有些令人沮丧,那老师做什么?家长做什么?

      老师和家长,只能提供“刺激”。

      而且这个刺激,是在基于对孩子“心性”的理解和认识上进行,而且还只能是顺着孩子的需要自然而然的提供“刺激”。刺激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内在成长的心性,而表现为外在的“自觉努力”。

      真正“激活”是需要前提的。

      首先,孩子得去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志向、禀赋、需要等,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看到自己的情绪、安全感的来源等。

      然后,孩子得有强烈发展自己的需要。

      再然后,得有步骤地自我培养自己的性情、意志、自律、健康等。

      最后,表现为狂热的求知行动。

      教师得有充分的智慧和足够的耐心,做孩子的陪伴者,“激活者”,我在厦门三年全天候24小时陪孩子,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此时略写,算作对过去的一个反思和交代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