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于如所取寻伺法相,若有粗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而有微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复次,善男子,若有寻求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
第十门、寻伺等地门
学习笔记
首先依然是弥勒菩萨请问佛陀,怎样称为“有寻有伺三摩地”?怎样称为“无寻有伺三摩地”?怎样称为“无寻无伺三摩地”?
“寻伺”是心所法中的两个不定心所,是用意识观察意言境的一种心理活动,这两者主要是粗细的不同。在《清净道论》中有两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寻伺的不同:“寻”如最初的敲击,“伺”如钟声余韵缭绕;“寻”如鸟振翅而飞,“伺”如持续滑翔。反正就字面来看,可以想象小偷在四处寻找目标时的动静肯定比蹲在一边伺机下手大得多。
“寻伺”既然是寻求、伺察目标的,那它的体就是思慧的一分;而它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安住我们的身心。
按照离染的不同,把寻伺三摩地分为三种,通于有漏和无漏:
1、有寻有伺三摩地:
2、无寻有伺三摩地
3、无寻无伺三摩地
既然称为三摩地,欲界的散心位就不能算了,至少是约着初禅以上来说的。
最初,行者在初禅中,需要通过寻、伺二支来观察三界的过患,产生厌离。此时,寻伺所缘取的法相较为粗显,表现在奢摩他中,行者耽着于奢摩他带来的轻安喜乐,心中踊跃,不能寂静;表现在毗婆舍那中,行者需要对意言境数数寻伺,因而不能安然。这是有寻有伺三摩地。
在初禅中,行者只知三界过患,尚不知“寻伺”于静虑之障碍。随着不断修习三摩地,粗显的领受和观察都渐渐消失,唯有细微的法光明相续忆念着一个所缘境,身心安然寂静,这是无寻有伺三摩地,在初禅和二禅中间。
最后,行者克服寻伺欲,于内等净、舍、念、正知、舍净、念净等一切法相,能够无功用地领受观察,即无寻无伺三摩地,这是二禅以上的境界。
以上约着有漏来辨别三者的差别,在五法中属于“分别”。所谓“有漏”,是指行者依四念处修行,得无生法忍前,或者不修四念处,而修世间的禅定。
但佛弟子修四念处,虽未得无生法忍,却是不断趋向无漏,而修习世间禅定,却仍在生死界中,须知!
下面,佛陀约无漏来解释辨别三者的差别,在五法中就属于“正智”,即入于圣位,得无生法忍的圣者在三地的差别。
行者在初禅中以所得的无漏正智观察思维真如理,名为无漏的有寻有伺地,位于内凡暖、顶位。
进而在中间禅中舍弃粗显,唯细微伺察真如,名为无漏的无寻有伺地,位于内凡忍、世第一。
最后,唯以根本智正观真如,这就是缘总法,也就是无漏的无寻无伺地。
--感恩演培老法师和妙境长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