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出则弟

                            入则孝,出则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习和理解这句话之前,先了解一个修辞手法,叫做“互文”。“互文”的意思是指,在一组相对或者相反的词组之后,所涉及的内容是可以和必需相互交换和理解的。有这样一个成语“南来北往”,可以作为示例进行分析。

       记得有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问“南来北往”的行人,如何同时过一座独木桥?答案是,南来的他往北走,北往的他从南面来,他们方向是一致的,直接走过去就行了。

       然而,“南来北往”这个成语,并不单指“从南面来的” “往北面去的”,还包括“从北面来的” “往南面去的”,甚至是“从东面来的” “往西面去的”,“从西面来的” “往东面去的”,它是“来来往往”的近义词,我们说成“北来南往”、“东来西往”、“西来东往”都是可以的。这样的修辞和用法,就是“互文”。

       “入则孝,出则弟”,其实也具有这种“互文”的修辞手法,“孝”和“弟”不在于“入”与“出”的内和外,而是内外通用的要求。我们读到的搭配,仅仅是处于语言习惯,阅读顺畅的考虑,真正的理解时,则是“出入孝弟”。

       关于“弟”的解释,许多地方都说通假于“悌”。“悌”是以我们常规译本中的理解,但按“弟”的本意和语法却又解释不通时,再造的一个字。在《说文》《尔雅》中,一般都理解为“顺从兄长”,但在学习《论语》时,应该遵从本意和语法,不要另外造字。

       记得一个故事,说民国大师古直,要求他的学生在做学问研究时,不要查“二手货”《辞源》,而应该查“一手货”《说文》《尔雅》《水经》。但是他忽视了一点,《说文》《尔雅》《水经》都是汉朝之后才出现的东西,也最少是“二手货”,而《辞源》则是“三手”的。真正的“一手”,则是字词本身,以及其按语法规则演变的结果。

       这里的“弟”是什么意思?“弟”的本意是指“次第”,一般特指那个排在后面的,例如“弟弟”、“弟子”等。由“弟”组成的形声字,也有部分保留了这个意思,例如“娣”“递”“睇”和“梯”等。

       但这里的“弟”是为动词,肯定不是本意,又该作何理解?

       有一句很熟悉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讲的,其实孟子也曾说过(《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不管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把“老”字或“幼”字,用“弟”字所代替,变成“弟吾弟,以及人之弟”时,“弟”的意思,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句话并不复杂。只不过因为一个修辞,一个语法,使得我们的翻译与原文的意思差别了很远。

       学习《论语》,应该认真仔细,并给予广泛联想,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