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井盖的河南人


讲道理,这两天看着#河南固始县哄抢30吨井盖#喜提热搜,我觉得该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落笔。

因为我是河南人。

不是说,家丑不可外扬吗?

但是看着这个原本没啥存在感河南小县,一夜之间被媒体反复报道,听着天南海北的口音冷嘲热讽“河南人偷井盖”,心里还是挺难受的。

因为我是河南人。

河南是我的家乡故土,再破再烂,那也是我的河南,一个自己可以骂百遍、却不想让他人说半句不好的地方。


欣慰的是,这次“河南人偷井盖”事件,无论是网友还是身边朋友,理智的声音多了很多。

大概分为3种声音:抖机灵的嘲讽者、极力辩解的河南人、理性客观的网友们。

我想有人还记得,2018年9月瑞典电视台播出的辱华视频,里面的中国人竟然是一百年前戴斗笠的形象(图就不放了,弹丸瑞典,不值生气)。

瑞典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斗笠;

外省人对河南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井盖。

这是一样的道理。

我想,正常人都不会从“一群河南人偷井盖”,推断出“整个河南省都偷井盖”这样的荒唐结论吧?

同样,公路上哄抢货物的事件,几乎一年12个月、全国34个省都有发生(不信的可以百度 省份+哄抢,有惊喜),但占井盖头条的是河南。

因为“井盖”是河南人最敏感的神经,“偷井盖”和“河南人”这两个不起眼的词一旦组合,就是一场全国舆论大高潮,媒体太清楚网友的兴奋点在哪了。


特殊的河南、特殊的井盖,一直是传说,今天转正了。

如果说“地域黑”的常客,河南跑不了,如果说河南黑的敏感词,那就是“偷井盖”。

十几年了,别人是背黑锅,河南人是背井盖,很多直播间或电视剧底下弹幕常会出现:偷井盖,打一省份,这样的老梗。

把整个河南放在井盖上给人评说,这事让人挺难过的。

回过头来说:

该吗? 该!

河南话叫:不亏。

 因为你偷了就是偷了,一小撮河南人素质差就是素质差,当地执法不作为就是不作为,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这事没得洗白,也洗不白。

营造一个好形象需要无数河南人小心翼翼十年,

一夜回到解放前只需要一个井盖。

无数河南人的努力被抹杀,看着家乡身处风口浪尖,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挺难受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我大概能猜出我的老乡们,为什么偷那些不值钱的井盖。

可能是有便宜不沾是王八蛋、

可能是别人都拿了我不拿吃亏、

可能是那么多人都偷了法不责众、

可能是当地jing c和稀泥让外地人吃亏、

更可能的是,他们不知道在河南之外——江湖上流传的“井盖传说”。


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有着1亿多的庞大人口,有着炎黄故里的图腾,天下武功出少林,中国四大发明河南独占其三、八大古都占了四个,百家姓78个出自河南,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然而,这些河南的辉煌,并不能给在外漂泊的河南人,带来多少荣耀。

被人问起哪里人时,心里总有点不自然地回答,问的人一脸惊讶:看不出你是河南人啊,哎呀我认识一个河南朋友,那人也挺不错的。然后,就开始列举一两个被河南人坑过的经历。

你会发现前面夸你的都是铺垫……心里一阵酸楚,河南人,什么时候才能为自己正名?

再早些年,深圳有企业公然打出各种条幅:不招河南人、防火防盗防河南人、打击河南籍诈骗团伙……

如今条幅没了,但很多HR还是有条不成文的潜规则:能不要就不要河南人

别不信,我现场见过,也跟很多人事、老板聊过。

你说这些HR都是傻子吗,相信全河南省都是坏人?不,他们当然清楚:每个省都有垃圾人,河南人大部分是优秀员工。但是,他们被流言搞怕了。

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亲自吃过河南员工的亏,大部分来自:道听途说。

宁杀错,不放过。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河南人就是《哪吒》里的申公豹。

有时候我也在郁闷:为什么是河南?哪个省没有害群之马,偏偏就河南给人的印象如此不堪。

都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难道是河南人口基数最大,所以老鼠屎的概率最高?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深知河南还有很多不足,部分河南人素质不够,曾让很多人深深受伤。

但是当淇县偷瓜、固始县偷井盖、南阳水氢汽车事件,这一条条负面新闻把这个几千年的中原大省推上风口浪尖,尴尬的不只是河南省,还有每一个河南人

我们生于河南,长于河南,死后也将葬于河南的土地,无论你如何看待河南,它都和我们血脉相连同气连枝荣辱与共。

我们可以自嘲自黑,但决不能自暴自弃。

有朝一日,希望我们将以河南为荣,趾高气扬地说:俺是河南哩。

那么,首先让河南以我们为荣。

外省朋友,如果你身边有河南人,请别用有色眼镜先入为主,交朋友的标准不是省份。

各位HR老板,如果面试河南员工,请先考察能力、态度、人品,不该一杠子打死一船人。

最后,河南老乡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时间为一切正名。

河南是张金名片,我们都是代言人。

中  不  中?



作者:大王和小妖,文艺小青年,好好写文章,天天正能量。见字如面,三生有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