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下雨了,开始时是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后来哗啦啦地下大了,滂沱大雨砸在走廊的铁皮上,发出“嘭嘭,哒哒”的巨大响声,仿佛千军万马从天而降,踏雨而来。
这是中秋过后的第一场雨,大雨过后,天地间多了一种苍凉之意,天地经过一场秋雨的洗礼,早晨起来更冷了,增添了一种萧杀寒凉之感,
随着年岁的增加,我对雨的期待与感情越来越淡了,仿佛雨渐渐地退出了我的生命,变成了一个与我毫无瓜葛的路人,下不下雨,或者雨势的大小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了。其实我也是知道的,雨还是一直下,直到天荒地老沧海桑田,但童年那份盼雨,看雨,听雨的心情丢了。
我如今算是理解佛经“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妙义了。生活是一场雨,如果没有用一颗心去倾听一场雨,那么雨便显现不出它的趣味情感来,同样一朵开在荒原峭壁的花,如果没人欣赏,便也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一切外在的事物由人的心所感得,因为人的心是鲜活的,有感情的,所以折射在人心上的外在事物便生动活泼起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那都是人的心在发生作用,在沙里看到了世界,在花里看到了天堂。
眼睛有时还会欺骗人,但心不会,心比眼睛看得更广更亮更深情。因此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虽同赏一场落于天地的雨,却生出了不同的情意来,这不出别因,是因为他们赏雨的心不同。一如汪国真在《雨的遐想》里所说: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赏雨听雨不分时间与空间,人可以在不同时空,品味雨不一样的人生和情感。雨给予人的情感虽跨越千年而历久弥新。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仿佛带我走进了雨后初歇的山间小径,呼吸着清新宁静的山野气息;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让人仿佛置身于下着淅沥春雨的早晨,听到了那庄稼幼苗拔节的声音;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让人身临仿佛那粘稠的,让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雨夜。
有时候站在窗前听雨,看着那雨滴顺着玻璃窗落下,脑袋闪过一个念头,说不定眼前的这场雨也曾被苏轼、杜甫,温庭筠赏过,听过,它们在时空里不断循环,蒸发落下,天上人间。想到这时,我心里充满了温暖,从古至今,许多东西都未曾消失,只不过是个轮回。所以不必害怕失去,因为在不经意的瞬间,也许能重温一种感动,重新拾回一种心情,比如听雨的心情。
在古代文人的眼里,雨大多是忧愁的,大概那雨滴一颗接着一颗从天而降,就好像那伤心的泪滴,所以古诗词里雨大都沾染了相思和离别的哀愁。
雨在我的印象里多时是欢乐的,大概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多愁情可以寄托吧。记忆又把我拉回了小时候。那时的雨仿佛是尘世的精灵,天堂的使者,站在窗前门边看着它们撒着欢儿在天地间遨游,看着它滴滴答答地落下,在地下炸起一朵朵水花,然后在乡间小路汇成一条条小河流,最后哗哗地唱着歌,流向池塘,流向庄稼地。那时候心里是欢快的,兴奋的,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化身成这自由的雨。
雨是动听的,是让人动情的。雨有时细如牛毛,又似酒落的银针,在屋顶,在树尖,在山头,织成一张张烟雨蒙胧唯美如仙境的网。雨是世间最杰出的音乐家,有时如轻弹琴弦,声音清脆而舒缓,有时如万马奔腾,踏破山河而来。有时候声音稀疏,点滴可数,有时响声密集,倾如倒豆,振耳欲聋。
雨亦是宁静怡情的,令人舒畅的。下雨时,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被雨淹盖了,所有的事物在雨天都逊了声,唯有这飘落于天地的雨才是王者。记得小时候,每逢下雨天,爸爸便会匆匆忙忙地从地里往家跑。那自由散步觅食的母鸡领着小鸡都跑到了树下,母鸡把头插进了鸡膀,小鸡则躲在它的身上,一家人就这样静静地听雨。拴在牛棚里的牛,背上被雨淋得湿漉漉的,一边悠闲地嚼着干草,一边抬头静静地凝望着雨天。所有的动物包括人在下雨天都把心沉下来了,躲在角落里静静地赏雨,那是人间多么和谐动人的画面啊。
童年让我最开心的是,每逢下雨天妈妈都会煮一大锅香芋饭,我们几姐弟便会每人端一碗香芋饭坐在屋前,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香芋饭,一边赏着顺着屋檐飘落的雨,仿佛那香芋饭的香味随着雨飘满了天地间,也充满了我的整个童年。如今每逢下雨我都会想起妈妈煮的香芋饭,那熟悉的味道穿过雨幕而来,触动我的味蕾,让我的口水逆流而上。妈妈的香芋饭算是我雨天的独家记忆了。
雨是清净的,似那心境澄澈的禅者。它洗刷天地间的一切尘垢和浊气,还天地一片清净祥和。我喜欢下过雨后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怡人,沁人心脾,仿佛郁结于心中或游离于天地间所有的烦恼与浮躁都被一场雨冲刷掉了,空气完完全全被洗净过一遍似的。我想雨是天堂派遣到人间的使者,不信你看那被雨打过的芭蕉更绿了;那被雨淋过的荷花开得更艳了;那被雨浇过的庄稼长的更快了。雨就像仙女的魔法棒,它去哪里,哪里便有奇迹发生。
其实雨在佛经里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佛经带“雨”字的经典颇多如:《雨宝陀罗尼经》 、《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大云请雨经》……。“雨”字也频繁地出现在佛经里: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雨在佛教中的寓意是吉祥的,平等的,清净的。从古至今,佛法被喻为甘露法雨,佛法也似天雨润泽大地般滋润人心。雨洗净大地与空气,而佛法则能清净人心,清除心灵的热恼与尘垢,这二者是多么的相似。
关于雨的形成,佛经中也有详细的记载。《起事经》中说:其郁多啰究留洲,恒常夜半,从彼阿耨达多四池之中,起大密云,周匝遍覆郁多啰究留洲及诸山海,悉遍布已,然后乃雨。八功德水,犹如构捋牸牛乳顷,所下之雨,如四指深,更不傍流,当下之处,即没地中,还彼半夜,雨止云除,上虚空中,悉皆清净。
经文的意思是:郁多啰究留洲这个地方有四大池,水汽从池里蒸发,每天夜半,在空中形成乌云,覆盖整个郁多啰究留洲及诸山海,然后开始下雨。降雨量四指(大概四厘米),雨水到地面不横流,很快被地面吸收,下半夜,雨停,乌云散去,天气晴朗。
佛经在两千五百年前阐述的雨水形成过程是非常科学的,从水汽蒸发到夜半温度下降形成乌云,降雨,降雨量多少,地面吸收等一系列过程非常清楚。这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科学的阐述了雨水形成过程。
淋雨是自幼年就有的冲动,每逢下雨总想冲到那悬挂于天地间的雨帘下,仿佛置身于滂沱大雨中,就能洗净所有的烦恼。看着那无边无际的大雨,又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保有一份听雨赏雨的心情吧,愿你在滴答的雨声中听到快乐的回声,也愿你在晶莹的雨滴寻回清净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