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她放弃老公和安稳的工作,独自一人来北京打拼,如今的她虽孑然一身但活得潇潇洒洒

文|阿丹

偶然间看快蒙上尘土的QQ空间,王姐的动态快占满我整个好友动态,掀起了我对她的回忆。

她是我参加工作时第一个采访的对象,初次见她,是在她新开的小店里,一席轻纱白衣佩戴着她自己编织的翠绿色挂链,散发出中国女性的柔美与典雅,与她的交谈让我感觉到她不强势但坚定。

她从小就喜欢中国编织艺术,没事就自己编的玩,长大后也像其他人一样结婚生子,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些年在平淡的生活里唯一波澜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婚姻。

第一次嫁给一位画家,并生下一女,她仰慕他的才华但接受不了他对感情的淡漠,因此选择带着女儿离婚。之后遇到第二任丈夫因为感情不合也分开了,婚姻的变故,一尘不变的生活压着她喘不过来气,看着自己30多岁的容颜,皱纹、赘肉、暗淡,生活怎么把自己折腾成这个样子,30岁60岁的心都有了。

当时的她真是一无所有,无依无靠,能失去的还有什么?

好像没有了,那么……

既然都这么坏了,再坏还能到哪儿,收拾行李,离开这里去北漂。

或许离开的思想早已在自己的内心萌芽,只是恰在这个时间开花了而已。或许想拾起编织梦想的念头早就产生,只是在这个时刻奋不顾身了而已。

北京是个熔炉,它可以褪去你的铅华,也可以为你镀上繁华。初入北京,尤其初进编织这一行,太多的鱼龙混杂和条条框框。当兴趣发展成职业,会散去一些童真汇聚一些矫揉,迎合大众的眼光是她需要调整、改变的,包括选材、打磨都要自己一人完成。奔波在潘家园、前街、大小批发市场,被坑过不下数次,但也怪不得别人,只能说自己能力还不行,辨别不了真假。

找人指点、自己钻研,练就靠闻、摸、听辨别物件的真假,再通过自己的编绳艺术把淘回来的玛瑙、琥珀、水晶等配件穿搭起来,赋予新的含义和活力。

可是当你没有名气的时候,你做的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你赋予它的价值。靠编织养活自己,这条路真得既漫长又艰苦。

她给我讲起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上到珠宝店下到摆地摊她都做过,珠宝店欣赏她的技艺但不能包容她的理念,为珠宝店设计能获得高额的薪资,但少了她赋予编织的灵魂,她决然放弃,开始到处找人多的地方摆地摊,虽然辛苦也不被人待见,但至少卖的是自己的作品。

刺骨的冬日,来来往往那么多人,熙熙攘攘的人群,唯独她这冷冷清清,搓着冻着通红的手,叫卖着自己的作品。然而路过的人们只是瞥一眼便匆匆走开,有停留询问的也被他们不理解的价格而选择放弃。的确,随处可见的编绳怎么也不会像她要价这么高,人们看到的只是普通的编绳,看不到她孕育在里面的情感和创意。

直到一位80岁左右的爷爷在她的摊前停留片刻,拿起其中一个编绳问这是你自己创意的吗?她欣喜若狂,点头说是。老爷爷说不错,有中国文化的韵味,只是在这个地方糟蹋它们了。

这句话让她一下子警醒了,北京再大再包罗万象,依旧有它触不到的地方,再待下去可能连最后的激情也会耗没。

她感谢那位长者的赞赏,也明白那位长者的无奈,可能在若干年后,当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认可时,再来北京会是另一种感觉。

在北京扎根是所有来北京的人的梦想,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这个梦想,有来的人儿就有离开的人儿,我们在心里总会有偏见,认为离开的人就是失败者,怎么会呢?

人都会自带属性,都会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不在于在哪和你曾经去过哪里,对有的人来说,再大的城市对她来说也是过客,再小的城市对她也是过客。

王姐离开北京,回到自己的老家,拿出这些年积攒的积蓄开了一个饰品店,全部都是自己亲手编织的作品,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减轻些生活压力,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创作更多的作品。

店在这,人就会来,总会有发现美的眼睛。

目前看来,从她发的动态里,看到她经常参加各种工艺活动,尝试各种发型、服饰,游走在大江南北,她过得不错。

一个人能够活得独立是多么难得可贵的品质,一个人敢于追求自己心中所想是多么勇敢的事,虽然她现在依旧孑然一身,年华不再,可青春正在绽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啊啦啦Hey阅读 1,248评论 0 0
  • 1.工厂方法设计模式: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工厂方法是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中...
    林小七Raul阅读 1,33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