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
父母要给孩子爱和自由、给孩子空间和权利;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和孩子做朋友。
但是,父母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
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有原则的爱才是真爱。
真正的好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拼父母的远见卓识,拼父母的格局和担当。
为人父母,首先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其次,才是和孩子成为朋友。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指出,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哈佛大学有研究表明: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可以用“潮湿的水泥期”来形容。
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6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管教孩子的三条底线不能违背,即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有温度和原则的家庭,才能养出有敬畏之心的孩子。
1. 有些事,不能惯
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
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孩子不听你的规则,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
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
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碍于面子,或者急于让孩子安静下来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
2.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当有一天父母放手的时候,就不会过于担心,孩子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一切,自己也不会恐惧。
这也正是蒙台梭利博士所倡导的,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
3. 温柔而坚定的执行
规矩的执行,总会遇到孩子不执行的时候。
而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就习惯于“恐吓”,试图通过提高音量、斥责,甚至威胁,让孩子配合父母。
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遵守规则,更可怕的是孩子或许会从心底里开始抵触、排斥规则。
“温柔而坚定”,不仅要语气温和,还要严格执行。
但需要明白一点,温柔而坚定是用来支持孩子的,而不是用来控制孩子的。
孩子6岁前,认了多少字,背了多少唐诗,会做几道数学题,真的无关紧要。
这些微弱的优势,待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唯有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规矩,孩子自律的品质,会经年累月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最终决定孩子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