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

如何学习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是说明学习过程的三个环节,第四部分是为改善生活态度而提出的建议,第五部分是总结,从四个方面去讲述我们的人生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立学习目标(内容,可行性,程度,性质)


什么是学习?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学和习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概念。学是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习是复习、练习、巩固掌握知识、技巧和能力。《中庸》把学习分成五个步骤:学、问、思、辨、行。


学习,不仅是经验的获取和应用,也是需要通过思考,研究和实践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它应当是有始有终的,简单的说,就是:输入~处理~输出。其中处理这个环节,需要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并且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来完成。


想要学习,一定是基于某个动机,可能来自于突然,也可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意识——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足,需要提升,所以产生了学习的意愿。那么,如何设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生活、职业需要,结合所处的大环境(PEST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来制定。为什么如此复杂?如果我们所学的是与当今社会并无关联,或者是对学术研究和个人生活没有帮助的知识,它将很难得到应用,即使如宗教,如果没有能够与社会的文明相关联,不能与时俱进,那么也不会有信徒,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为了确立目标,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现在是什么情况”“我有什么不满意的”“我要如何改善”“我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造成我现在这种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每个问题,都可以“刨根问底式”的回答(可借鉴苏格拉底式提问),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明白自己学习的想法的动机来源,通过不断的询问和探究,可能结果并不是一开始所想的那样,自己想学某种东西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要的,它有可能只是为了消除因为能力不足而引起的焦虑,也可能是毫无理由的心血来潮。


不管最终答案是什么,请接受这一点。因为这就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如果得不出答案,也可以这样提问:“如果我不学这些知识会怎么样”“有谁学到这些知识获得什么成就吗”“周围的人有什么建议呢”“有没有可以替代这个想法的,更好的选择呢”——同样用深入挖掘的提问方式,客观的提问&回答,找到这些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这个过程需要对自己诚实和认真,可能会引起不适,但是,这就是认识自己和找到真相的过程。


如果我们确立了一个学习目标,或者学习方向,还需要注意:

这个目标应当具有“庄重和神圣感”——“这就是我的辉煌的目标,我要为之而努力进取”。为什么要让目标有这样的色彩,因为,这是我们通过内心,找到的答案,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比性,它只属于我们自己,当我们树立了这样的真实的目标,会自然的把它和诸如“今晚要吃肉”“周末看电影”这样的目标区分开来。在我们的心中,它不可被违背(除非特殊原因),它的优先级极高,它是我们完成它的力量和勇气之源。在实施计划的时候,我们也会因此尊重这个过程,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当然,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也可以将这个目标,设定为“工匠/职业”目标——学到这些知识,是为了能够达到“匠人级/职业化”标准的,学习的最终程度应该是“可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的,是能够教给其他人的(这算是最低要求了)。


因为学习本身并不轻松,有“重量”的目标,能够引起我们的重视,也会因此产生内心的积极响应——如同在内心,我们拥有这样的一口泉,它涌动着力量与希望,让我们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如果是一时兴起或者只是简单的了解,我并不将这些行为称作“学习”,这是“看热闹”。


确定了学习的目标的性质,接下来,需要对目标进行处理。


我们都知道,确定了目标,不可能直接就完成,首先,我们需要运用SMART原则来处理目标,来帮助我们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通过实施计划,才能够达成目标。

什么是SMART原则?

S即specific,代表具体的——该目标应当有清楚的说明,而非含糊不清

M即measurable,代表可度量的——目标应当可以量化,以便分解和知道进展

A即attainable,代表可实现的——让目标落地,而非空中楼阁

R即relevant,代表相关性——有哪些要素会影响目标,目标和其他事情的关联是什么

T即time-based,代表有时限——DEADLINE,不可能凡事都是“一生”来实现


“TA们摒弃好高骛远,鄙视华而不实,努力追求在重要领域中的每一个微小而平实的进步。”

——格雷戈《精要主义》


根据SMART原则,将目标清楚,详细的表达出来,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内容,将它分解成小目标,分布在时间安排中。时间安排可根据个人情况,但是不建议将时间拖太久,我们都知道凡事均有不确定性,时间长了,风险也就大了,但是也不可能将目标分解的过于庞大,这样会导致难以完成,影响个人积极性。


有这些建议可以参考:


《蓝海战略》和《精要主义》的作者们都将西南航空公司作为典例,来说明“取舍”的重要性——这家公司通过分析市场,剔除了与大公司对抗的竞争元素,同时创造性的将新元素和公司目标相结合,从而找到适合生长的竞争战略。西南航空的领导人赫布说:“你必须审视每一个机会,然后说,「不,我很抱歉。我们不想做那么多件不同的事情,如果它们对我们努力要实现的那个最终结果没有太大贡献的」。”


说明这个例子的原因就是,如果我们制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它很可能对我们的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而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所以就决定了,势必有些生活元素需要被剔除,这个过程就是取舍的过程。


·去除不必要的任务——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应该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然后是次级重要的,以此类推。其他的任务,就算是收益很好,但是和我们的目标有冲突或者帮助很少,那就舍弃。实际上,按照帕累托原理,80%的成果是由20%的努力产生的。厘清任务的性质和内容,明确重要和不重要,相关和不相关,对制定目标计划很有帮助。

·联系一些学习过这些知识的人来帮助自己制定计划,参照TA们的经验。或者通过网上问答,来获得指点。当然,如果能够找到专业的权威的导师来帮忙,也是非常好的。

·模式化工作·生活,这里的模式化不是指一成不变,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做事风格,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范式。通过建立这样的习惯,一开始的目标执行可能会很不自然,但是慢慢的,就会融入自己的生活,不仅不会带来干扰,还和其他目标相处的很好。


2·收集相关资料+导师(榜样)的参照


这个阶段,可以认为是学习过程中的“输入”


计划制定之后,就需要获取相关资源,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其中包括物质资源,比如相关的书籍。


我自己是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就以此为例:


“三角形”资料法,即(职业教程+权威著作+畅销书),三个方面来帮助学习。

·其中,教程是国家规定的职业用书,具有普适型和实务性,优点就是全书干货(理论,实际操作,案例),基本没有废话,缺点就是“太干”了,读起来非常枯燥。但是最好不要跳读,因为全书的逻辑是非常细致的,而且也蕴含了编制人的思想。


·然后是权威著作,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这些书的作者都是在相关领域的代表性人物,TA们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经过了时间和事件的检验,具有指导性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而且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都有一套成熟和深刻的认知体系,读起来比较费力,但是通过仔细理解,会对知识点有系统和清楚的认识(主要时间可以放在这种书籍上面)。


对于此类书籍,建议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记录+理解+回顾,可参考康奈尔笔记法)。开读之前,需要明确自己想知道什么知识点,有哪些困惑,带着问题先采取第一遍通读,大概有了印象,并记录疑惑,再进行第二遍的检索式阅读,也就是针对问题,找到专门的章节和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最后就是收尾,把该章节所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最后是畅销书,比如《人力资源转型》,作者是该领域的知名人物,书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读起来比较轻松,同时,能够帮助我从“非常规”的角度去看待一些案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读性,我会在看以上两种书的剩余时间来看这本书,也有放松的作用。


阅读的方法:我不建议“拆书”,虽然任正非和彭小六以及逻辑思维等人有这样的行为,但是,在我看来,拆书,也就拆掉了书的系统性,也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是如何发散和整合——拆掉以后的内容已经失去了“起源”,然而,“没有根的花是会死的”。读书,不一定需要大量的时间,通过理解书中内容,来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有助于我们获取“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能够体会TA们当时的感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本书,结合了怎样的背景,解决了怎样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启示……这种体会和贴合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思考的能力,因为结合了内容+思想+情景的整体系统化思考,具备完整性和结构化。


读书本身就是个“系统的案例分析”过程,而知识网络就是以系统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分析问题也是用系统化的思考来进行的——并没有谁单凭一个知识点或者几个知识点,就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势必需要结合情景和思想特征来处理的。(所谓系统,就是一些个体通过自发式的行为,并相互作用,使得整体能够达到某种目的的结合。虽然学习和生活都是复杂系统,但是我不准备以此展开分析。具体可参考梅拉妮·米歇尔的《复杂》)


另外,是“外部资源”(我更喜欢称为“情景资源”,然而这个定义并没有被推广)。

这些资源的来源比较广泛,比如网课,培训班,社团等等。

优点是这些渠道都能够建立一定的互动性,比如和老师和同学,能够通过分析一些案例,来相互启发和学习,也能够通过表达和沟通,增加学习的趣味,并更深入的理解知识点。

缺点是渠道的质量参差不齐,需要通过仔细的分辨和识别来了解,在知道它们的可靠性和效果之前,不建议交钱。


最后,是找人帮忙。

比如导师或者榜样。好的导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知识,并发现我们学习中遇到的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改正错误,修正偏差。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知识网络的系统化构建。因为自己学习,很容易遇到问题,但是能力有限,在网上找资料不一定能够精准的解答我们的问题,而且容易被乱七八糟的信息所包围,最后还不一定能够达到解决的目的。而且,带着疑惑去学习,面对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些疑惑会越来越多,以至于不得不总是回顾以前的内容去找答案,然而当发现对以前知识点的理解也有问题的时候,就变得寸步难行了。所以,一个好的导师,非常重要。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也有办法,详见下文。


3·合适的方法(刻意练习+系统思考+精要主义+写作)


艾里克森(《刻意练习》的作者):心理表征是一种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先说学习的第二个过程,即学习的处理(心理表征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关于心理表征,这个理论我没有深入了解,在我看来,心理表征就是对知识或者技能的认知在大脑中建立的神经网络。不同的人因为心理表征的结构和清晰度不同,看到同样的东西,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普通人可能看到一件东西,就是知道它的外观,而大师看到了,则会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和思考。


艾里克森通过对一些领域的卓越人物的学习过程的分析,发现TA们都有一个特点:在该领域的学习时间都很长,粗略的估计都是一万小时左右,而且,TA们不断的设立一些小的挑战任务,从而潜在的“逼迫”自己不断的改进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走出舒适区”),并结合导师和榜样的帮助来改正错误和偏差,以达到精益求精的要求,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核心思想。(《刻意练习》的“练习”,是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实践)


“经验告诉我,个人和组织是这样完善的,最佳着眼之处,莫过于那些微小的改变,它们就发生在我们常做的事情上。持之以恒和不断重复是力量之源。”——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家 亨利·艾林


很多行业的杰出人物,会通过日常生活的有意识的“情景模拟”来达到练习效果——TA们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和自己的练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挂钩,往相关的学习方向去思考去运用知识点,这种行为使得大脑帮助TA们提升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了TA们学习的效率(可以认为是一种“边干边学”)。并且,这些人都有比较出色的导师来指导TA们,帮助TA们调整状态,更正错误,不断的进取。在《自我发现与重塑》中,有人用“模拟联想”的方式来强化自己对重要问题的分析和演练,从而在真正开始处理的时候游刃有余。


也就是说,不断的练习,能够加深意识对行为的认识的清晰度。如果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和明确,产生的行为也是不标准或者是错误的。举个例子来说明:打球,如果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打,也对动作很生疏的话,自己击球总是会偏离目标。而对于知识的理解,如果程度不够的话,那么答题或者用来解决问题,就“用不上力”,不知道怎么用,或者用起来总是很死板等等。


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各个环节之间如何建立关联,和目标有什么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些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往往是人们回避的痛点,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原因——别人这样做了,我照做就行了。然而这样建立的知识体系,将是松散的和混乱的,因为最基本的因果关系都没有,这样的学习,也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充其量无非是给神经元徒增工作而已。


那么,有些人没有导师,那么TA们是怎么进行刻意练习的呢?


举个例子,我们锻炼身体,如果只是看着节目,听着音乐来运动,效果并不好。刻意练习的前提就是,保持专注,排除外界的打扰,身心合一的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是锻炼,请感知每一个动作对肌肉的影响,去体会那种刺激和变化,同时,可以通过录像和参照镜子,来观看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有哪些动作做的不好需要更正,知道了以后就立即调整(玩飞车的时候看别人的指法来进行学习,玩LOL的通过反复看录像来分析失误,练习说英文的时候把自己的读音录下来和标准音对比等等),这一点,许岑和艾里克森都有提到。所以我们知道了,当我们在进行某些和动作或声音有关的学习时,就将自己的行为通过一些媒体记录下来,参考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进步。


《刻意练习》中也对这个问题提供了详细案例: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的。


他通过将自己的文章与优秀的文章对比,找到差异,不断改进,然后创造性的将问题用诗和散文的方式来表达,从而提升文字的应用水平,最后,他从文章中提取一些线索并打乱,并经过一些时间以后,小心翼翼的找出他认为的合理的线索,将整篇文章复写出来,再与原文对比,纠正,这样就达到了对写作的逻辑能力的锻炼。富兰克林是美国早期受人尊敬的作家,他的《穷理查智慧书》已经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而查理·芒格所著的《穷查理宝典》,则是对此书的一种致敬。


杰出人物在练习的时候,能够达到一个比较自然和投入的状态,米哈里称为“心流”(在《刻意练习》《精要主义》等书中有提到),就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忘我的境界。《刻意练习》的作者表示,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多,而且,都是专业人士,这和他的“心理表征理论”有关,当一个人的知识网络(或者称为概念网络,即心理表征)不够健全和清楚的时候,他表达出来的行为和标准会有很大差距,而大师们因为有了足够长时间的练习,并去除了错误,还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创造,TA们清晰的坚实的心理表征能够指导TA们表达出卓越的行为。


借此将一些领域的杰出人物的观点分享出来:


松下幸之助在《经营的本质》中提到“素直的心”,是说在做事的时候,就要有做事的样子,心无旁骛的去做,全身心放在事情上面,而不带有顾虑。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提到的“愚直”,是说一种进取的精神,是没有什么理由的,往实现目标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索——目标是神圣的,工作是洗涤灵魂的过程。


《巨匠的技与心》中三位料理大师对“一流”的看法如下:

小野二郎(纪录片《寿司之神》的真实人物):比一般还要杰出的人。不过,这并不是当事人可以决定的,必须是经大众认同的。

金本兼次郎(“野田岩”烤鳗鱼店第五代传人):料理的基本功很到位,对烹饪一事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早乙女哲哉(“三河”天妇罗店的老板):把看似理所当然的事做到真正地完美。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联想到(我的境界不足,只能有点感受而无法真正体会),TA们在做事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是用怎样的“心力”去做着似乎只有自己理解的事情,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进去,忘记了身体的感受,也无视外界的各种刺激。


同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需要不断的提问为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原因是什么,和其他知识点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我们只是用记忆的方式来学习,那么理解的内容会很有限,不仅不知道作者的想法,也不会知道这些知识点蕴含的深层理论。所以说,要系统化学习,系统性思考。


知识网络的建立,是通过外界刺激,建立起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即神经传导,通过反复这样的刺激,这种传导会成为一种范式,表现成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所以,粗略的说,理解知识点,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理解一个知识体系,当然需要大量的神经元共同作用。知识体系的建立,一定是建立在知识点关联的基础上的,我们主动去探寻和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帮助我们思考和提升学习效率,这也是学习态度的一种体现。


我还是主张对于知识的理解,要结合它们的起源以及相关背景。如同站在车间门口,我们看着知识的“成品”就这样出来,但是在工厂里面发生了什么,一概不知,那么所看到的和学到的,肯定是缺乏系统性的,也可能是变异后的知识,因为迭代作用,它们原来的面貌可能和现在根本不同,而且经过各种时代的处理,可能增减了各种元素。我赞成熊彼特对于回到本源去理解知识的说法——结合当时的情景,让我们知道当年人们的想法,经历过怎样的更迭,所学的知识演化成了今天的样子。体系的建立,应该考虑历史的过程。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另外,现在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通过聚焦某个知识点,找到所有资源中对应该知识点的描述和分析,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它,让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越来越真实和明确。然后对与这个知识点有关联的其他知识点,也进行这样的多角度理解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知识点本身的理解,对于知识网络清楚和系统化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学习的输出。


不管是许岑还是许凯还是微信公众号“重构自己”“L先生说”,还是《精要主义》的作者……已经太多人强调学习的输出的重要性了,而TA们输出的方式,都是:写作。


我们暂且不去深究TA们写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关键是写作这种行为,为什么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呢?


原因就是,写作,这种知识输出的行为,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闭环——有始有终能够循环往复(比如戴明环PDCA),这里说的循环,是螺旋增强的过程,用系统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正反馈的过程,方便起见,我们只用一个循环来表示该增强过程而不用螺旋图。


通过写作,学习者主动结合自己的特质,将所学的内容表达出来,也就是一种知识的应用。并且,写作本身,是一门学问,在学问的基础上应用知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写作,不仅是为了记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理解知识和对照标准,修正错误。


另外,前文所说的刻意练习,杰出人物的“模拟练习”和通过导师的反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些都可以认为是闭环学习。这种闭环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心理表征的建立和“调整清晰度”,让我们通过主动思考,来对知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记忆,并通过大脑的联想作用,外显&内隐的与其他知识点建立关联(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也很微妙,但是效果非常明显)。


对于我们通常说的学习来说,写作,就是对应的知识输出方式。这里的写作,包括:

·日常生活中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它的出现,是上天对我们努力思考的恩赐,抓住它

·每学习一些东西,就把想法用自己的话写出来——主动去理解,比被动去接受更重要

·定期做总结,回顾,同样是用写作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从行为中获取经验,再通过复盘,去修正下一步行为,周而复始,不断迭代。

·还有许岑说的summary:看完书(或者某个章节)以后,对照着原文,写出自己的理解


方式并不局限于这些,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习惯来写作,比如睡前对第二天的计划记录,做事前简单的流程记录等等,这些写作方式的原则就是保持记录,注重理解,不断积累。


有想法了,记下来(归类,汇总)

有问题了,记下来(记得终结问题)


写作,也有相应的要求,我们不需要把内容全盘记录,也不能毫无目标和限度的发挥个人想象,写成空洞的流水账,然后束之高阁。

首先,写作应当有主题,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写

其次,文章要有逻辑框架(参考《金字塔原理》的树形结构+MECE法则),简单的说就是“总分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WHAT WHY HOW)——提出问题,分解问题,写出导致每个小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持,然后归纳总结。

最后,记得定期回顾·整理·更新写过的文章,保持这些资料跟随着学习计划不断精炼(即使达成了计划,也应当不定期回顾和整顿),这将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财富。很多人写书,就是因为积累的比较多,而且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写作和学习流程,所以写书对于TA们而言,就是整理、论证以及联系出版商。


此外,在环境合适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述说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这里的述说,是需要用最通俗简练的语言,让别人(或者我们自己想象有这样的人)听明白(费曼技巧+电梯法则)。

注:可以了解下“费曼技巧”来帮助学习。这个技巧的灵感,源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内容包括知识点的主次和结构,输出知识,情景模拟运用等。


另外,对于帮助写作的工具,在这里简单介绍下: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笔记,INK,石墨文档,画图用的PROCESSON,幕布(可直接生成思维导图)等等,打造一套适合自己的工具流,能够很有效的提升工作(不仅仅是写作)效率。




4·自我(掌控情绪,谦逊,保持开放性)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因为一些特殊的事情,引发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焦虑,愤怒,悲观,冲动以及这些情绪引发的一系列行为,不仅对我们自身没有好处,也会不经意的伤害别人。


其实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来通过了解自己,并改善做事的方式,从根本上消除冲突和控制情绪:


·对待生活,发现和创造美,去爱,去面对别人和自己的内心。

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有原因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情景让我们不舒服,当我们感到讨厌的时候,是否可以想一想,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人怎么了,我们能为此做点什么?同样的,在日趋快速的生活中,尝试放慢脚步,去观察周围的景物,去看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会发现它们都在慢慢变化着,有些变化可能是人为的,有些则是时间的痕迹,它们绝不相同,丰富多彩。能够发现这些,不仅是一种心灵的调剂,而且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主动接收新鲜事物的心理,每个人眼中的生活都不一样,我希望我们都能发现美好的一面,并为之努力。


·勇敢的说不行,坚定的说可以。

汤姆·弗里尔对格雷戈说:“我们需要学会慢点儿说‘好’,快点说‘不’。

当别人对我们请求帮助时,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和自己当前的任务是否冲突——我们需要一点时间去思考这几个问题,而不是直接回答——如果答案确定,有冲突,不重要,那就优雅的告诉TA们“不行”。冒然接收一堆和重要的目标无关的任务,看似没有得罪人,自己也忙的很“充实”,然而太多的例子说明,当事人最后没什么事情能做得好,不仅最后打击了自己的信心,也损害了别人的权益。


·先理解别人并用同理心去认知。

当我们准备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判断的时候,可以先了解别人是怎么理解的,出发点是什么。而且,如果有了相当程度的同理心,我们就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和体会“原来TA是这样想的,和TA的过去有关”……从而真心体会别人的立场和所处的环境,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待TA们的观点,从而找到事情背后的原因,做到理性的分析与接受而非无理的否决。


·当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叫停

“第三方思考”——我在干嘛,这样做对不对,如果不对,我应该怎么改善?建立心智缓冲区——面对委屈和不良刺激以及当自己坏情绪即将爆发之前,提醒自己“wait”,换一种方式去迎接冲击,换一种表达方式去反应内心。


·以倾听,帮助的姿态来面对对方的不良情绪。

无论TA是什么态度,我们需要记住,这一切,都是由原因的,而找到那个原因,才是真正要做的。针对对方的无理,我们如果不断的解释和否定,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如果表示出“我们是一条战线上的”,这样的态度,能够帮助对方逐渐冷静和认清情况,避免事情恶化。


·如果已经伤害到别人,我们需要诚恳的道歉,并迅速的解决问题(一直道歉而不解决问题,只会让对方心态更加不好)


以上这些内容,前三条并不是直接的管理情绪,但是我们知道,不良情绪的起因,和这些都有关系,而且,这三个方面,能够让我们工作更高效,生活更美好,有了这些,就从根本上降低了不良情绪的发生可能性。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不良情绪状态下的自己,是无法认真处理事情的——事情本身,就是引发这些冲突的原因,所以,在沉浸于情绪之前,告诉自己先把事情搞清楚,找到发生的原因,把解决问题发在第一位。


然后,我们谈谈谦逊。


谦逊,可以理解成低调,追求进步,不浮夸,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安格斯·迪顿通过盖洛普的研究数据发现,丹麦人的生活总体评价得分很高(2008年评分为7.97,世界第一),或者说,北欧国家(如芬兰,挪威,瑞典),对生活总体评价都很高。


结合前段时间看的纪录片《北欧三国游记》中主持人对这些国家居民的了解,发现TA们对生活和自己都具有这样的态度:保持谦逊。TA们的作风低调而自然,对富人和穷人没什么不同的看法,富人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TA们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对于不同的观点能够坦然面对和接收。TA们乐于交谈,聚会,喜欢自然,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尽量考虑对自然的影响等等。


谦逊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要辨别和区分假性谦逊。假性谦卑又称为“防御性自谦”,防御性自谦的人因为对自身具有某种品质的强迫性否认容易出现压抑,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在保持谦逊的同时依然崇尚“毛遂自荐”。谦逊不等于你否定自己的能力,你还是可以在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肯定自己已有的能力并适时的推荐自己。


我们要如何保持谦逊呢?

·做错事的时候,诚恳的承认错误。

·保持宽容与善良,有助于帮助别人,也会因此获得帮助。

·正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我们可以自豪,感受到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力量,但是不能骄傲。同样,对于缺点,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有它们的存在,自己在做事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不足对自己的影响,但是不要因为有不足而否定自己。没有谁是完美的,也没有谁没是一无是处。

·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知道就好,没必要“贴在脸上”。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通过客观的分析和理解TA们的观点和行为,我们会发现人们身上总是有我们能够学习的东西,

·保持诚实,设定坚实的底线

·当遇到麻烦或者困扰的时候,多听取别人的想法。

·联系和帮助他人,尤其是穷人、弱者等。


保持谦逊,我们可以在做事和与人对话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无视“高低贵贱”这些主观情绪,避免这些情绪的参与,自然就从根源上控制了不良情绪的诱发。同时,谦逊的态度能够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吗不断进取和心态归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当别人在和我们陈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以谦逊的态度来审视,就不会被TA们的主观色彩所左右,也就避免了对事情的过度解读。


最后,是保持心理的开放性。

对于“开放性”这个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解释:

·在16PF人格测试中,开放性又称之为实验性,说的是个体人格特质中,打破常规,不拘礼数,不按常理出牌的倾向。

·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对经验的开放性被定义为:为了自身的缘故对经验的前摄(proactive)寻求和对的理解,以及对陌生情境的容忍和探索。

·卡尔·罗杰斯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消除了防御,能够对所有的体验开放。开放性在充分发挥作用的人那里是最基本的特征。

——“我发现,当他人能够把他的感情以及他的私人的感性的世界传达给我时,就有助于我们之间开放和沟通。”(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英文版,第19页,1961年)

——“我发现,当我能够接受他人时,我将得到极大的回报。”(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英文版,第20页,1961年)

 ——“我发现,如果我对自己以及他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越能够开放,我就越不会莽撞地急于求成。”(罗杰斯:《论人的成长》,英文版,第21页,1961年)

      罗杰斯在上面所谈的每一条,实际上所涉及的都是开放性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因此把“心理的开放性”归纳于以下几方面:

对待自己的开放性——诚实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更正错误的能力

对待别人的开放性——接收正确的但是与自己相异的观点

对待学习的开放性——好奇心和求知欲,发现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对待世界的开放性——包容不同民族,性别,宗教,政治,国家的能力


保持开放性,有助于我们面对新知识,新观点,都能有效地吸收,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力。保持开放性也能够让我们放下思考的障碍,能够理性和认真的审视对立的观点,而没有太多的主观色彩和感情因素来蒙蔽心灵的眼睛。


通过开放性,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去解释事物,也可以将一些事物的特征和模型,加入到我们的知识网络中,将其扩充。对于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自己认为它是对的,接下来就是帮助它找论据,为了说明它的正确性,而不是批判,结果反而成了论点的奴隶。

同样,对别人保持谦逊,我们会理解,TA为什么这样想,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我需要知道她这样说的理由,并且拿出我的观点,我们一起参考,对比,批判,去伪存真,找到最后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讨论,不是说服别人,是为了让我们更靠近真理。观点被推倒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因为在它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前推倒它,就可以避免以后的错误。


因此,通过保持心理上的开放性,我们能够更好的和自己相处,用诚实公正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我们能够理解别人的观点,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包容与我们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去除内心的障碍,会让我们更高效的学习,生活也会因为“接受建议,发现美好,改善自我,奉献力量,贴近真理”而变得更加美好。


5·结语——重构自己的世界(神圣,诚恳,探究,批判)


这个话题因学习而起,但是我更希望这些思想能够运用到生活的多个方面。


神圣的目标——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时会有冲突和矛盾,有些来源于别人,有些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并没有所谓的“万灵药”能够将这些问题一次性的,同样的解决。但是,如果我们如果能够做好自己,以爱和奉献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以谦逊和开放性来指导自己探寻真理,以明确而富有意义的目标做航行的罗盘,我想,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我们不必总是说“这辈子就这样了”“过一天算一天”之类的话,因为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生命的意义就依然存在——有人等着我们去帮助,有人等着我们去爱,有人正在为我们付出TA们的爱与智慧,我们的自然和社会也等着我们让它们变得更美好。珍惜那些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我们拥有的一切因为TA们而有了别样的光彩。



诚恳的态度——虽然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把“文明的传承”作为生命的意义也似乎过于空洞无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这个地区,甚至这个星球,人类就是以这样“弱小的自我”承载着整个文明体系的运行,我们在不断犯错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问题的源头,并总是有人为此付出与其能力不相称的力量,只是为了一切变得更好。为了这些,我们不管是学习,待人,还是处理错误,都用真切和诚恳的态度去面对,如果要做,就身心投入的做,如果有所顾虑,就明确的表达出来,如果感到不好或者需要帮助,就恳切的告诉别人。


探究的精神——在探寻人生道路的同时,我们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需要以科学认真的精神去寻找答案。2016化学诺奖得主斯托达特教授:以我做科研50年以来的感悟,我认为一是要像蜜蜂一样勤奋工作,全力以赴;二是要像大象一样“皮厚”,不要在乎外界的评论。在研究过程中你会听到许多非议和批评,不要受影响,继续专心自己的工作;三是要像马一样健康,才能在科研探索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因为生病势必会耽误工作。


批判的思考——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信息,是经过各种复杂作用产生的结果。然而很多人都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其中有很大原因是媒体的引导,但是根本原因是我们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也缺乏系统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导致我们常常是简单的思考,根据信息的表面含义,就做出结论——与媒体观点不谋而合——被无故伤害的人无力辩驳,被过度解读的文字,成了无形的凶器。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追本溯源,结合历史和文化,批判性的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并通过对这些文字和数据的来源进行审视其可靠性,而非直接赞成或是采纳。


我们从诞生在这个文明世界的开始,就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生活的意义找到答案,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人能规定TA将来的生活,也没有任何人的生活是相同的。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可以做的事,结合自己的特质,询问自己的内心,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答案,然后倾尽一生为之努力进取,做一个善良,谦逊,卓越的人,这将是我们共同的人生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33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0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81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07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2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1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7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0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9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32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7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06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