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计划是写一篇千字文。当忙完杂务,打开电脑时,已经九点四十了。习惯性地打开浏览器,先查询一下明天的天气,接着是淘宝、京东、亚马逊,然后是豆瓣和简书。一转眼,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十点十分,真不想写东西,反正文笔那么臭,又没人看。那做什么呢?视频?小说?游戏?纠结了三分钟,放纵一下吧,反正今天天气这么热,温度都30+了----这个借口昨天已经用过了。最后一咬牙,把刚才冲的茶水喝了,再用简叔的每天一篇千字文鼓励一下自己,虽然现在做不到,但每周一篇还是有希望的。
打开记事本时,不由自主为战胜自己的本能欲望感到高兴。人都是有惰性的,更愿意满足于轻松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一些需要消耗脑细胞或流淌汗水的努力。大道理谁都懂,类似“一万个小时定律”、“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理论或者鸡汤基本都听说过,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又有多少?所以成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为什么同学聚会时,会有“当年比我还烂的人现在比我成功”的落差?人生是一场长达数十年的马拉松,一时的领先只是起步的早晚,后面的路程考验的是耐心与恒心。更何况有些起点比你高的人比你还努力,长此以往,差距就更大了。
如今是信息时代,很多知识在网上都可以找到、下载或者购买。怎么入门、提高、进阶,也都有业内人士的分享与指点。遇到难题,很多专业论坛也有热心人士答疑解惑。因此,只要一心上进,史上最便利的条件唾手可得。如今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只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将其变现用来提升生活质量也不会太难,像以前满腹才华却困顿潦倒一生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可以说,这已经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只要肯用功,学习进步并不难;学有所成,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也不难,之后又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然并卵,该吃喝玩乐的日子照过不误。知道的东西其实不是自己的。只有真正做到了,才是自己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或许还处在“中士”的阶段吧,有时候感受到痛的领悟,给自己打一针鸡血,努力一两天又放弃了;有时候看书看到一个大道理,践行三五天后半途而废;有时候听人分享成功经验,仿佛喝到鸡汤,最终不了了之。人生旅途走了一半了吧,对往日的荒唐越是悔恨,今后与自己做思想斗争时的胜率就越高。“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知行合一,最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理。
文章动笔之后,写作的惯性就带着思维一步步推进,反而没那么难受。对于上午能战胜自己的惰性,草就拙文,甚是开心。请与诸君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