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费老笔下的乡土中国是大半个世纪前的乡土中国,可那个乡土中国,似乎从来就没有离我们远去。
“相对静止的社会”是我最先感受到的概念,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安土重迁观念,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从而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以父系氏族为连接向外延伸的社群结构。而在当下的中国,此种结构正面临着全方位的奔溃,但由此带来的种种影响却并未走远,反而深深影响着中国现代都市人的思维,引发了那个乡土中国与现代都市的种种矛盾,成为了《欢乐颂》这类都市剧潜在的主题,也给了我们理解当代问题的一条通道。
一是礼治与法治的矛盾。礼治所对应的,是固定的社区。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当了解社区中的规则,也就是礼。它以长辈对晚辈进行教化的形式,存在于乡土社会中的代代相传中。而法治是舶来品,是现代国家下的治理结构,所对应的是流动的社区,是一个邻居都不一定认识的陌生人社会,其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权利不受侵犯。这让我想起了《秋菊打官司》中秋菊要评理的情节,这是对礼的寻求,而当最终让别人面临法的制裁时,秋菊是迷茫的,法治并不能给她想要的结果。如果《秋菊打官司》太老,就说说前几年红极一时的《老炮儿》吧,冯小刚无疑是自恋的,让自己在电影中成为了英雄式的人物,老炮儿的生活依赖的不是现代的法律,仍然是传统的礼,也就是他们口中的“规矩”,从这点来看,他们仍然生活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而有趣的是,不喜欢此片的北京人还抱怨,老炮儿文化根本也不是当年的主流文化,但电影用英雄主义的怀旧式手法对亚文化进行了一场深切怀念,让无数不明真相的群众把这当成了北京文化的根基,无疑触碰到了生活在主流文化下的北京人的神经,而他们,我猜想,可能才是北京都市文明的代表,是那个年代的“文化人”,是法治的拥护者。
二是家族与家庭的矛盾。父系氏族下的家族是乡土中国的社群结构,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不能离开七大姑八大姨的影响,这也让春节成了每个在城市生活的人头戴的紧箍咒,只要一提到头皮就发麻。好在空间的距离弱化了二者的矛盾,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大都市的生活再多无奈,我们这代人也回不去乡土式的人情社会了。
三是从情感淡漠到现代性孤独。费老说因为差序格局的存在,中国的乡村是情感淡漠的,情感的交流大多只存在于同性和同龄人之间。而现代性带来了情感意识的觉醒,却仍然没有给人们合理的情感表达交流机制,都市的冷漠比乡村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乡村的情感淡漠是一种意识上的蒙昧,都市的冷漠则给人带来深深的孤独与寂寞。而最悲惨的是,在这样的转型期,一方面,许多家庭内部还保留着乡土式的内敛情绪,家庭内部甚少情感表达与交流,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还停留在严父慈母或者严父严母的框架内,而另一方面,交友文化、派对文化也未能在都市健康地发展,城市就像情感的真空地带,但又隐藏着无数寂寞又渴望交流的灵魂。于是我们诞生了陌陌、探探这样的交友软件,人们渴望通过简洁快速的方式认识新的伴侣。但生活仍然是有希望的,在看《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和《妈妈是超人》这样的亲子综艺节目时,无论是作秀还是真实,我时常能够感受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表达更加自然,他们常常用拥抱、亲吻表达感情,中国式的家长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牺牲者形象,这让我非常羡慕,也感到温暖。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人困惑,生长在转型时期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幸运,但至少这个时代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并且我们仍然在思考。我想,这样的我们即便渺小,也仍然是一股力量,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