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嘿依溜呀,阿妹有好山歌啊!我唱山歌等你来,桃花开来李花开,不知何日妹再来,妹若有心捎封信,要是没空你就托梦来,这是一首客家风格的歌曲《我唱山歌等你来》,春天桃花李花纷纷吐艳,万象更新的时候却不见阿妹的身影,阿妹何时才能来,可是他并不死心,仍然盼望阿妹能有心捎封信给他,或者夜晚入梦来。“杏花开梅花开,梅花香自苦寒来,寒来暑往又一载,我唱山歌等你来”以梅花香自苦寒来起兴,表明自己等到阿妹的决心。这不是一首简单的山歌,歌词里的阿妹,也许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可是他并不灰心,最后一句“寒来暑往又一载,我唱山歌等你来”,未尝不是一种一路披荆斩棘的豪迈与奔放,顽强拼搏历尽辛苦却仍不忘初心的坚韧。
是的,从西晋开始,客家人就开始了漫漫的迁徙至旅。历史上客家人一共经历了四次大规模迁徙。客家人本是中原华夏,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乘虚而入,中原成为胡人的天下,虏汉族人作奴隶,又不让他们按着汉族的生活习惯耕田,不堪奴役的汉人便大举南迁,他们由河南南阳,进入襄阳,越过江汉平原,一直深入到赣南山区,最远已经到达梅州大埔。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唐朝末年,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转衰,中唐的皇帝无力扭转国运,晚唐皇帝又多昏庸之辈,各方矛盾终于激化,爆发了黄巢、王仙芝起义,此时中原灾荒连年,民不聊生,只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相对安定,于是这些中原先民又来到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大庾岭山区定居。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靖康之难之后,金人入主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又一次南迁。元和南宋对战的时候,大庾岭地区的客家儿女纷纷从军抗元,元灭南宋后,这些人为了安定的环境再次进入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年的客家世居文化。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近代的客家人更是为了谋生,下南洋去从事苦役,后来这些人里面的成功者又向欧美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目前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客家人骨子里有华夏先民的坚韧的奋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打不倒他们,反而激发了不屈的斗志,为了生存,他们不惜在交通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大规模南迁,近代以后更是走到了国外,在国外艰苦创业,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他们以顽强地生命力,面对战乱和灾祸,作顽强的拼搏,最终得到了安定,也许他们心里一直都唱着这样一首山歌,期盼着明天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