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风仪坊
在京都安定门外大街的蔣宅口有一個柳荫公園,风仪坊就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公园里。我毎次來到這裏,沿著公园里石板和水泥鋪就的小路走進古香古色的庭園,這就是风仪坊。進入坊門從來不會上鎖,推門便可進來。因為來风仪坊的人都是君子而非小人,故不用上鎖。
風儀坊是封儀大哥的私人會所,封儀何許人也?江湖上不知我大哥封儀的簡直是孤漏寡聞。大哥封儀長相似佛,佛像善心,為人仗義,熱情好客。他是我們在京的闖海人的依靠,也是我們的情感之家。闖海人是干嘛的?告訴你闖海人就是三十多年前到海南闖蕩的人,那個時候我們除了一腔熱血和激情外一無所有。每當深夜我在海府路上高唱《一無所有》時,那聲音很空曠很振撼,如今是在也唱不動了,只剩下了回憶。
說到風儀坊不能不說我大哥封儀的江湖,江湖上能夠稱為大哥的都不是一般人,南来的北往的,路過北京能來到風儀坊坐一下喝杯茶的都是仰慕我大哥的名字來的。來拜會江湖上的封儀乃人生之幸事,能結交封儀乃幸中之幸,于是封儀的江湖在北京乃至全國傳開了,風儀坊也就有了名氣。
風儀坊于15年前應運而生,這里承載了闖海人的精神寄託和安慰。只要是封儀在北京,風仪坊的門便永遠是開著的,任何人都可以來這裡作客,基本上都是朋友的朋友介紹的,多是慕名而來。來風儀坊的各色人等,五花八門,匯集各路商賈,高官貴人,演藝名星等等。大哥端坐在聚義廳中間,有如來佛之尊,又有宋江之氣質,封哥為各路英豪彻茶倒水,迎來送往,好不熱鬧非凡。
如有來此談事的都被安排到旁邊的議事廳,雙方約定時間來了后由坊主相互介紹便可入廳議事。每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大有香港“话事人”的风范。
在風儀坊里還有一支美好女子樂團,每周末都會前来排練,元旦的錦州年會是必不可少的節目,這支女子樂團已經駐扎風儀坊很久成為了一景。
還有一月兩次的餃子宴,這是李燕大姐的拿手好戲。每當餃子開宴之時,各路英雄好漢聚集風儀坊各顯身手才能,其實是大家找到了快樂和安慰。餃子宴很簡單,有韭菜鸡蛋的,豬肉餡的,再配上几道小菜,還有白酒。關鍵是在于這麼多人怎麼吃,這才是牛。
風儀坊的大堂地面上是一張可以升降的大圆桌子,可以同時坐30多人,吃飯時可以升上来,不用時就落為地面。如今餃子宴只能成為回憶了,只是一個傳說。
每年的4月25日是島友匯成立紀念日,我們都會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在小島上開演唱會,匯集了曾經闖海的島友們,這里人才濟濟,舉辦一場晚會沒有問題,東方俊,刘仪伟、金娃、彭三、孫千雅等又唱又跳,好不歡快。每次活動都有風儀坊的鐵桿粉絲来參加,像李燕,耿宇,吳世平,錦川兄,木匠,禿頭等。人多了才能讓風儀坊生生不息,傳承下去。
而今,隨著封儀大哥南遷海口,京都風儀坊也隨之南下海口桂林洋。所有關于風儀坊的故事都會成為江湖上的傳說,雖然京城已無風儀坊,但江湖上不能沒有封儀,沒有封儀的江湖還是江湖嗎?沒有傳說這世上是多麼悲涼啊,但風儀坊會在南島傳承下去。
風儀坊風雨十五載,記錄了我們一生中美好的回憶,它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風儀坊還要延續下去,它是我們永恆的家園,猶如南渡江的水匯流成川,涛涛滚滚,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