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朱明王朝》(2)

读书笔记:

废除宰相,皇帝的感觉很爽,不过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问题:原来按照分工由宰相负责的那部分工作,谁来做呢?

朱元璋和他的儿子自有办法。

朱元璋的办法之一,是将六部升格。

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从隋唐到明初,它们一直就是宰相机构的下属职能部门,起先属于尚书省,后来属于中书省。那个时候,六部官员奏事都要通过宰相。

中书省被废以后,六部没了领导,只能直属皇帝。皇帝没了宰相,处理政务只能依靠六部,也得提高其待遇,增加其权力。于是,部长(尚书)便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副部长(侍郎)则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皇帝有政令,直接批示六部执行;六部有想法,也直接报告天子,就连各司的司官都能直接向皇帝上书,用不着任何中转。

六部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同样重要的,还有最高监察机关。

最高监察机关原本叫御史台,后来改名都察院。都察院长官叫都御史,正二品;副职叫副都御史,正三品;再次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御史又称总宪,副都御史称副宪。他们和金都御史一起都称为都堂,而且都分左右。右职多半作为特派员的加衔,总督和巡抚就是那样的特派员。

六部尚书和都御史,合称七卿。

然后是最高法院大理寺。长官大理寺卿,正三品;副职左右少卿,正四品;再次左右寺丞,正五品。明清两代,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如有重大案件,便由三法司共同审理,俗称三堂会审。

最后一个重要机关叫通政司,负责向皇帝转交全国各地的建言献策和陈情申诉。长官通政使,正三品。

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和通政使,合称九卿。

九卿之上,再无首长。所在部门,即为中央政府。只不过有九个,而且各行其是,互不相干。

九个政府直属,权力固然集中于皇帝,责任和负担却也都到了他身上。最忙的时候,每天要处理数百项事务。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绝非常人所能承担。

于是,内阁诞生。

内阁是明代特有的机构和制度。而且准确地说,是在明成祖时代建立的。在内阁供职的官员,叫殿阁大学士,也叫阁臣或中堂。后者本是宰相别称,因为宋代宰相的办公地点在中书省的政事堂。

实际上内阁的本义,是大内的殿阁,比如武英殿或者文渊阁。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以后,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便起用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和助理。不过大学士有职无权,而且往往是临时工。因此,内阁充其量只是皇帝的秘书处。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朱元璋改省为司。

这里说的省和司,都是指机构,不是指区划。区划仍然得叫省,但省政府得叫司,而且不能只有一个,得有三个,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

三司都是省政府,但分工不同:

藩司管行政、民政、财政和官员考核。

集司管司法和监察。

都司管军政。

如有大事,则必须三司会议。

三司的长官分别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总之,长官都叫使,衙门都叫司。

三司体制的最大优点是权力分散,地方官员难以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力量,皇帝可以放心。明显不足,则是政出多门效率低下,一旦有事便无人负责也无法问责。

于是,巡抚和总督产生。

巡抚的本义是巡察抚慰,总督的本义是总理督察,顾名思义都是差遣而非职务,因此也没有品级。

清的制度,多半继承了明。

省的概念,更是延续至今。

太祖改制,确实影响深远,这些动作改变了中华帝国的走向。

没错,明专制,清独裁,就从这里开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