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废到什么地步?矮胖傻,丑穷挫,并不是极限。
一个人何时会改变?遭逢大变,被伤害背弃,也不会立马绝地反击。
最绝望的是,努力了还是被打败,又该怎么办?
有部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由日本女演员安藤樱主演的电影《百元之恋》,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一、
一个人可以有多废柴?
李诞在《十三邀》上说,喝三块钱一瓶的啤酒也会很开心,回内蒙找个屋,过喝一辈子啤酒的生活也行,但最可怕的就是也行。
如果真那样,可能这辈子也就那样了。所以他一定要变成现在这样,打个粉红的领带,才能健康地活着。
“也行”就是啥也不干,每天躺尸的生活。这种日子肯定有人憧憬,但问题在于,奋斗让人可以维持现状或逐渐向上,废柴只会让生活迅速坠跌。
《百元之恋》里的一子,过着真实的废柴生活。32岁,没出去工作过,肥胖、邋遢、长期颓丧,让她先后失去了身材、美丽、健康、和家人的尊重。
等到终于出来,也只能在六元店(日本百元店)里当收银员,遇到有忧郁症的店长,话痨到让人想死的猥琐男,因偷窃被开除还每天回来拿过期食品的女员工。
后来,缺乏生活阅历的她惨遭垃圾同事强暴,谈个恋爱,男友在路边看见个身材好长得靓的,立马跟着跑啦。
一个原本可以光华的女人,颓成了眼神空洞,没明天没希望的行尸走肉。
说到下坠,小说《白鹿原》里的白孝文也是个典型。
起初他是未来族长继承人,村里最有前途的后辈,和田小娥之事败露被父亲当众惩罚后,开始了报复性的堕落。
卖地卖房,抽鸦片,气死老婆,要饭,被同乡羞辱,被野狗咬甚至差点被吃掉,跟饥民抢舍饭,几个月不到,彻底完成了人上人到人下人的转变。
废柴也是种生活状态,活得没那么好,但也能活着。
可这种丧失尊严、没有价值、不断被贬损被侮辱的活法,又有几个人想要呢?
二、
不要太废柴,是因为改变很难。
时机难,过程也难。
人一定是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才愿意选择改变,而改变本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跟电视上受了刺激一夜黑化不同,一子被强暴后,没有立刻进化成女战神,只是报警、睡觉、正常上班。
也有点小变化,比如她开始躲避男性同事,接触拳击,学习自卫。
但直到男友跟豆腐西施走了,才彻底释放出了内心的愤怒。
生活层层凌迟,健康、美丽、家庭,失去时都无所谓,直到被拿走最珍贵的爱情,她才发现,对这样的剥夺,自己毫无还手之力。
输得一踏糊涂的人生里,唯一能接触到的可以赢一次的机会,就是拳击。
改变因人而异,有人缺时机,有人缺实力。
白孝文自幼读书,给个文职立马能胜任,拳击对一子来说,却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在别人退役的年纪,她得从最基础的体能练起,拳术、速度、闪避、力量、抗击打、耐力,全部从零学起。
还有一路伴随的外界质疑。
一子想参加资格考试,拳馆老板说减减肥就行啦。
通过考试后想参赛,老板说拳击不是自我满足的道具。
直到看到她的进步,碰巧也有了参赛机会,还不忘泼盆冷水:不要小看拳赛,你可能一拳都打不中。
想赢的念头太过坚定,她愣是坚持了下来。渐渐地,赘肉消失,眼神变得犀利,不再驼背瑟缩,瘦下来的样子美丽而有神采。
安藤樱为了准备角色前期增重增肌,后半段的时候又迅速减重减脂,10天瘦了10公斤
血汗化作肉眼可见的变化,布满艰辛的道路,她硬是靠自己挺了过来。
三、
《百元之恋》之所以能封神,除了导演的细腻表达,女主的倾情刻画,最绝妙在于对结尾的处理。
一子挤进前八,气势满满,亲人集体出现为她加油,老板、教练在旁不断鼓励,好像马上就会迎来一场胜利。
然而从第一回合开始,就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第二、三、四回合,被打到鼻青脸肿,打到吐血,打到纯靠在角柱上挨揍,像是被命运摁着头在地上摩擦。
喊着不能输的一子,用左手最后一搏,勾拳砸到对方的腹部,再照脸狠狠来了一下,终于挥拳啦!
接着,被对方一拳打趴下。
好想赢一次,可终究还是输了。
像很多人的人生,拼尽全力,也没有取得胜利。
努力留在一座城市,结果未必如愿;付出一切的感情,化作东流水;奋斗一生的终点,可能还不及人家的起点。
没有强行加BUFF然后胜利的戏码,一子输得毫无悬念。可当背景乐响起,“好痛好痛、存在存在”的歌词灌进耳边,隐约又觉得哪里不对。
真输了吗?明明赢得很漂亮呀!
泼凉水的老板说他好喜欢这场比赛;想再次羞辱她的店长被一拳KO;四分五裂的一家人,因她的改变重新紧密团结起来;连离开的拳击男,再出现时都感觉已经配不上她了。
她那样坚定努力,一拳一拳,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认可。
一子的失败,从小处说是实力不足,从大处看是人在命运面前必然的失败。
我近几年遭遇最切身的幻灭,源自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解。曾无比钦佩民国学术大师,朋友说别想太多,那批学者,全是三代以上底蕴的产物。
如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清末维新名臣,家中书籍汗牛充栋,交游的是饱学鸿儒,有这样的条件,才一步步打造出精通多国语言,在史学界著作等身的大家。
不是说出身决定一切,而是早早积累、研习,基础打得扎实,所思所想才更加深刻。
在大学里靠助学金度日,或刚开始享受生活的人,明白学术为何时,恐怕早已离开校园,不复研究的条件。
靠什么来释怀?看过一个小故事,太姥爷把外公送到村里的私塾,外公把妈妈送到镇上的小学,妈妈把女儿送上留学的飞机。每一代以上辈人的终点为起点,扩出一个不断变大的同心圆。
不是生来的N代,就踏踏实实做第一代。命运公平层层积累,你的不及,说不定哪天会由后辈子孙来补足。
以前,有人问,《老人与海》讲渔民打了条鱼,最后只剩骨头架子的故事,凭什么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想这和电影表达的主题一样:生命空来空去,捕获一条大鱼,到岸时可能依旧一无所有,可一路上打渔、历险,和鲨鱼风浪相抗的经历,不会没有痕迹。
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所以,即使跟命运对垒,也要记得挥拳。丧气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来这世上一遭,不是专门认输的。
好痛,但依然存在。
文:沙棘
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事探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