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什么时候,这张图进入了我的视野,在看似平静的帽子的表象下竟然潜藏着蟒蛇与大象,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为图画的巧思所惊叹,但一直找到不到图片的真正出处。直到我翻开书单中看起来最有趣的《小王子》时,我才找到这张图真正来自于哪里,心中仍抱着欢喜。但当我继续往下看时,我开始不解,在奇思妙想与不理解中反复混乱。读到结尾时,那份不解始终萦绕着我,第一次的阅读结束了,我没能理解这本书这样广受欢迎的原因,由此我对这本书便失去了兴趣。
虽然兴趣缺缺,但《小王子》在我的生活中却又随处可见,那个金发的男孩,那朵娇艳的玫瑰,还有那只狐狸,是许多图片、摆件还有饰品的灵感来源,这个故事也被改编成了多种艺术形式搬上了不同的舞台。年幼时留下的印象难以改变,我对这本书始终感到矛盾,一边被其衍生的各种美丽图景所打动,一边对其中内容感到不理解,始终无法感受到大家为何如此追捧它。
但无巧不成书,在十多年后,我又重新翻开了这本让我又欣赏又疑惑的书。
在偶然的一天,我忽然间刷到了由《小王子》改编的音乐剧选段,一开始是被音乐所吸引,但一瞬间我便被勾起了念头,想看看重新捧起这本使我疑惑了多年的书在十多年后是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一次的阅读受到音乐剧的影响,结合音乐剧中与文字描写所不同的表现手法,带着相应的音乐,我重新投入这本书。重读一遍,我又一次随着小王子遨游在各个星球,思念着玫瑰,又与狐狸谈论驯服与被驯服,看着繁忙的点灯人,拜访知识渊博却不肯探索自己星球的地理学家,又看着小王子寻求蛇的帮助放弃沉重的躯体回到玫瑰身边。
在一番遨游之后,我的心缓缓落回地球,落回现实世界。虽然到了许多地方,见到了许多人,但我始终惦记着故事开篇的画,同十多年前一样,飞行员幼时的“杰作”始终留在我的脑海中。我不是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或许是因为这样,我对那些具有奇思妙想的人与作品总是充满了惊叹于欣赏,蟒蛇与大象的图画正是其中之一。
终究是十多年过去了,我再看那幅画和那段内容时心境总是有所不同。小时候的我对于飞行员被大人劝说放弃这样的奇思妙想的感受是困惑的,我与飞行员小时候的想法不太一样,我很崇拜飞行员能画出那样从两种角度都能解释的图画,所以困惑于蟒蛇与帽子为什么偏偏要成为选择题,在大家司空见惯的图像下跳出惯性思维,创造性地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难道这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而十多年后的我再看这一段,内心大多是遗憾与无奈,遗憾于飞行员没能坚持成为画家的梦想,无奈于大人劝说孩子放下蟒蛇的图画,把兴趣放在地理、历史、算术、语法上。
“这些大人们,靠他们自己什么也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地给他们作解释。这真叫孩子们腻味”。
看到这句话,我忽然惊醒,我们似乎已经成为了自以为是的大人,或许我们懂得的并没有那么多,我们自以为的“正确”似乎并不是那么的正确,但生活中已经充满了太多我们强加于别人或是别人强加于我们的所谓“正确的事”。而文字中轻描淡写一句带过的大人们的劝说在我一开始看来并不是那么的有所触动,但改编的音乐剧中对于这部分则有着较为详细的展现,飞行员回忆着年少时拿着自己的大作与大人分享,但那些大人站在所谓高地对孩子进行指责与劝说,说着那些“正确的事”,没有理会孩子的兴高采烈。孩子们的幻想与大人们的实际相碰撞,使得帽子与蟒蛇成为了选择题,诚然,帽子是正确的,但蟒蛇又何尝不是正确答案呢?
帽子与蟒蛇从来就不是你死我活的选择题,在我的理解中,帽子象征着成年人的理性与实际,蟒蛇则象征着孩子的纯真与幻想,虽然时间的流逝使我们渐渐褪去青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完全摒弃心中的“蟒蛇”。小时候的我们不喜“帽子”这样的唯一答案,而时间却有可能把我们推向自己不喜的那一面。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保持初心与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毕竟每一个大人都曾是孩子。
希望十年后的我再翻开这本书仍旧能不把帽子与蟒蛇视为选择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