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仪式感?
确定不是消费主义的商家们制造出来的圈套?
难道不是那些不甘平凡的人们想象出来的矫情?
我,当然更注重更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必要?
我心怀诗和远方,所以就不在乎眼前的苟且!
如果你也曾带有疑问,或者有类似的想法,那我们来看下生活仪式感的底层逻辑:)
1.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知道?
你以为你做的每次消费决策都是你自己理性的结果?可能很多时候,当你处在一个场景中,那个气味,氛围,情绪的带动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让你冲动消费了,而你却不自知。
其实你所感知,认知的是一个集合,你知道自己知道的又是一个集合,后一个集合是前一个集合的子集,也就是说,其实你知道的远远大于你知道自己知道的。
是不是有点绕?
行为心理学大师卡尼曼说“我们对我们的盲视是盲视的。“可能每个人都是盲视患者,而且对我们这种盲视完全没有意识到。
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我们以为认知只跟头脑有关,实际上,认知跟我们的身体状况以及身体所处的时间和和空间是密切相关的。
笛卡尔对认知观念的解释一直持续至今,他认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相当于一条生产线,从一边开始,通过大脑的感知,数据和信息沿着这条生产线被加工出来,最后得到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真实认知。
可实际上,它是一个岛,孤岛没有分工,就像流浪孤岛的鲁滨逊即是渔夫,农夫,猎人,士兵,又是“星期五”的老师,同一时刻他扮演着各种角色。
有实验证明,同样做数学题,得分和答题速度会因为房间使用的头顶灯还是台灯而有明显不同。
而同样是读书,在一个层高7米的大房间和一个很黑很窄的小屋,效果也完全不同。
认知作为一个结果,不再是一道道前后相随的工序做出来的,而是很多工序同时发生的,而且很多时候受制于一些特别感性的事情上。
2.隐形的决策者
房地产公司花大量心思装饰的样板间,可能故意缩短卧室床的尺寸让你觉得整个房间很宽敞,一些楼盘的客厅喜欢把朝外的面弄成曲面,从而影响参观者和整个房子的亲近度,同一个房子,有数据显示接触光线的那面是不是曲线,顾客的签约数量和速度明显不同。
比如你明知道游乐场的鬼屋时有意做的效果,是一个表演,可你还是会陷入到巨大的恐惧和刺激中。
当在商业里那些卖家处心积虑的给你营造冲动消费的欲望时,实际上他们成了你隐形的决策者。实际上,认知=身体体验+心理状态+环境因素。
3.那为什么要有仪式感?
因为仪式感在影响着你的认知。它通过改变你所处的环境而反向改变你的感受。
当你进入教堂的时候,那些宗教的湿壁绘画,雕塑,彩色玻璃窗折射出来的谜样的光线,包括声音的设计,恢弘的音乐,优美的唱诗班,让可能是一个无神论者的你也肃然起敬。
当你走进一个五星级餐厅享受烛光晚餐,你一定不会像在路边摊般高谈阔论,恨不得拖鞋短裤,他们要求着装,那些正式服装之所以有束缚感也是让你有具身认知的变化。
所以正确运用具身认知的方式,除了对商家和别人给你营造的氛围有更好的洞察力,自己来选择享受或者避免入坑以外,就是给你自己一个仪式感来影响大多数时间都不理性的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从小被教导,不要形式主义,要注重内在,那些小节不重要,我心怀诗和远方。
现在你还认为是这样吗?是不是那些小节是我们内心的苟且变成了日常。而日常的苟且再也没能拯救我们的内心呢?
日本的企业看中”现场管理“,在参观生产线后会到员工的办公室看办公桌面的情况。因为你的生活和工作处于一种苟且的状态的话,看房间和桌面就能一目了然,物理现实会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你的认知状态。
仪式是一个映射游戏,反仪式也同样如此。
你在一件事情上不讲究,接下来就会在更多的事情上不讲究,最终形成一个苟且的映射游戏。一个闭环的苟且链,在你的物理世界里越来越苟且。
你需要有时候和你日常苟且的生活保持一下距离,画出一条小小的隔离带。
仪式让个体大于个体,让我不在是平常的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