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台湾,你会想起什么来呢?当然,你可以很确切地回答我很多,台湾的美食、古朴的街道、细致的生活、恭谦的人民…等等等等。如果可以,我会待上很长的时间去了解和感受,只是我们总是匆匆地往来,犹如满天的星雨,大致记得那最亮的一颗,它灿烂地模样。 每次旅行,就注定了意义的开始。不总要来得那么热闹,来了,已然足够。记得胡兰成很喜欢端然一词,缘何?想来想去,有些明白。词意本身随人与时间是变化的,交错不绝。你既不会念它的好,自然也谈不上坏了。这里我要借它一用,因为端然,是我此刻的独白。 还是望着海,时间定格在一九四九,多少人的命运,被这一特殊年份所改变。吴宇森的《太平轮》,缩写着记忆。只是对于历史来说,出彩的永远是胜利者,失败者是需要消失的微尘。奇怪地是,这一路,我总想起这粒微尘。越近些,感觉会越强烈。这里,要很感谢侯孝贤和魏德圣两位导演,我看到了两个时代的台湾,两个时代的情怀。你能触摸到它的心跳,那是血液流过心脏,所迸发出生命的力量;你能听到每一次呼吸,那是排除万千废气,重重地呼喊。而今天的台湾,长大了,也温暖了很多。我不知道自己更喜欢谁,我只是个爱念旧,却也喜欢清欢的人。两者或许并不矛盾,因为你将走进的地方就是这样。 下了飞机,便踏在了台湾的土地,你可能会形容的所有颜色,刹那间暗无光泽,因为它从来没有粉饰过什么。漫步于机场的走廊上,忘记了你是慌忙赶路的客人,一幕幕精细而简单的设计映入眼帘。整洁如镜的洗手间,贴心地急救箱,还有墙上似意无意的插图等等。都在告诉你,欢迎光临!来到出口,几位面带微笑地安检人员,正在指导大家顺利出站。简单,高效。少了些严肃,多去许多人性,这感觉舒服极了。 夜色来了,一如往常一样,不多不少,褶旧的城市街道,勾起了儿时的记忆。路灯总是要昏暗些,行路树的影子落在马路上,若有若无似的。很久,有了几个人,几辆车应应景,不至于忘记了门牌号码。有很多人是不会喜欢这样的晚上,可我却喜欢。好比在读一部好书,细细品味着每一个字。海上,它是游离在外的一个小岛,陆上,却从未渺小过。直到后来,当我的许多朋友问起台湾印象,我想了很长时间,并没有满意的回答,最后,我告诉他们,回来的感觉很好,只是心却无处安放…… 来到台大门口,有个标志性的碉堡建筑,那是日据时代留下的。我想,所有看到的人,心是重的,但当所有的老旧涂满了校园,而你站的位置更由衷不错时,这一路风尘也就渐渐散了,脸色开始光润起来。路上问了位同学,打听到校史馆的位置,人不由得激动。人们想知道的台大,都在里面。我是被安静老旧的陈设吸引着,一直前行。在原住民展厅,我有幸遇到了一位美女工作人员。戴着眼镜,看上去与我年纪相仿,但明显是符合校史馆里风格的。她很热情,我们聊了些时间,可并没有设置所谓的主题,随意罢了。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说过,台湾虽然小,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关于这点,我讳莫如深。我们所生活环境并不同,认为的,了解的当然就不同。《看见台湾》里有这么一句:‘’如果你没有见过这样的台湾,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还有一些,是台湾和日本的微妙情感。她说,你可以理解为,他们殖民了我们,却让台湾变好了,我们之间是非道的友好。作为一个伪命题,她解释得很好。刻意去追本溯源的事,倒显得多余而小气。这犹如自己家的孩子,没有想弃就弃,要认就必认的道理。在国内常看到互相漫骂不可开交的事,这里引鲁迅先生说的:‘’漫骂固然冤屈了许多好人,但含含胡胡的扑灭漫骂,却包庇了一切坏种。" 走出校史馆,告别了一段历史,沿途的思绪是零乱、复杂。只有小家伙在老婆怀里睡的样子,很让人笑了,她的世界里,是没有这些的。在台大食堂吃过午饭,老婆突然说起,可以寄几张明信片回去,留个念想。于是,我买了几张。这里的邮局都是校园模样,很般配,拿起笔就有旧时的情色。学生们进出,都很匆忙。只有窗口里的工作人员,带着点点微笑:"别急,慢慢填写。‘’让气氛暖了许多。我写什么呢,我选了张印有台大旧址的明信片,胡乱涂鸦了几句。写好地址,贴了盖有邮戳的邮票,投进了邮桶里。恍若《海角七号》的情书,一封又一封,飘洋过海。脑海里已然全是它的画面。只不过,这并不是情书,也不会隔置那许多年。霎那间,阳光滑落下来。透着老叶,少了来时的丰茂光泽,多了几分夕阳的寂静红粉,几只松鼠在树间嬉戏。这些古老的榕树遮盖了整个台大,似百般呵护着它的孩子。这里,到处都是黑白胶卷的味道。眼见已近傍晚了,却总忍不住回头望去,在那颜色里,她可爱极了。像沈从文说的那样:"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最后的离别,总归要伤感才罢了。就在大门左手边,有座很幽静地园林墓地,傅斯年校长就在这里长眠。看着他心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又如位好客地主人,欢迎着世界各地的学子和游人。 人若爱上一个地方,就如同爱上一个姑娘,从头到脚,怎么看都顺,怎么看都好。我深知,这种爱不但偏激,还会有许多的后遗症。可谁会和自己爱的人讲公平道理呢?想到这里,不免让人唏嘘感叹! 有去士林官邸路上,下了场雨。不长,一会儿就停住了。地面被洗得干净,空气静了下来。我一抬头,便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故居之地。房子里所承载的人和事,像一本铺满灰尘地老书,每翻一页都艰难异常。李白曾有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看到花园里的花草树木,你想起了什么,看到房间里简单的陈设,你想起了什么,看到不远处的教堂,你想起了什么?没有人能让历史再来过,曾国藩不可以,蒋中正更不可以。这里,插一段,我有去问过工作人员,关于那座教堂的事。教堂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做礼拜专用的,只是恰巧晚年的张学良信了基督,两人曾在那里重逢过。站在教堂门口,回想当年一般景象……佛家有句话:"近者为因,远者为缘。‘’倘若用来形容两人的际遇,可谓在准确不过了。 我时常想,人们对美的评判有多少个标准,恐怕如人饮水,各有不同吧!士林官邸的花园,固然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美景,来的人多半会停留其中,不能自制。不过在我心里,有那么两层小楼,四周绿树修竹,幽静而安,或许才是我想要的秀色。 离台最后一天,特意挤出些时间,携老婆孩子去钱穆故居看看。向往膜拜之情,自不必说。林荫小道往上,有块镌刻“钱穆故居”字样的巨石,迎面一扇朱门,上题“素书楼”三字,正是钱穆遗墨。走进去,想起海子名句:"我想有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不一样的,台北是不靠海的。踏着石阶,一直到了一楼大厅,先生讲课授业的地方。庆幸得了先生的一个书签,虽说是印制的,却字还是先生的。上写着:"劲草不为风偃去。‘’先生借用范仲淹的诗句,可见其心志。只是书签差了半句佳话——"枯桐欣有凤来仪。 ‘’先生自嘲为枯桐,到让人羡慕不已,未来如何衰亡,至少有凤细心陪伴。素书楼里散发着浓浓地书卷气味,有精致的摆设布局,也有随意的笔墨予情。二楼是先生藏书和起居的地方,有先生一生写的著作,除了崇敬,我无言以对。卧室的陈设,则更加简单一些,吸引我的,是夫人的梳妆台,已经很旧了,却并不破,夫人每天会在这里整理仪容。在我看来,爱美是种高尚的职业,而远非那么不堪。阳台上有两把藤椅,藤椅的方向,正是观景最佳位置。四面叠峦着的山脉,就是阳明山,这名字得于蒋先生很喜欢王阳明的缘故。遥望着远方,犹如登高而视。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愿,我们心里都有个摩诘。 离开钱穆故居时,也是跟台湾暂时告别的时候。不去玩弄情怀的游戏,只是让我们时时能记起,在海峡的对岸,有一个曾被历史遗弃的婴儿。如果你没有来过,就去看看吧!至少,疲惫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