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
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惊人速度——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81.8万台,到2025年中期的数据表明,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约387.8万个充电设施。
随着新能源汽车驶入千家万户,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01 建设成就:全球最大充电网络的形成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可以用“跨越式发展”来形容。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数量达到1610万个,是“十三五”末的9.5倍。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549.23亿千瓦时,充换电行业用电指数比2020年增长870%。
覆盖广泛的充电网络已经基本形成。现有居住区私人桩充电设施达1200.4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3.7倍。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建成充电设施达4.1万个,农村地区充电点位不断增加。
202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台,覆盖率达到98%。县域及以下地区的公共充电设施数量已达41.7万台,占全国公共桩总数的12.53%。
02 体系创新:从单点建设到多网融合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正在经历从单点建设到多网融合的转变。国家层面提出了构建“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战略,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与多领域深度融合。
技术创新是驱动行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充电电压从500V跃升至800V,单枪充电功率从60kW提升至350kW,充满电时间从约1小时缩减至10-15分钟,几乎可与燃油车加油体验相媲美。
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无线充电、光储充协同控制等技术快速发展。2024年,额定功率120千瓦的公共快充桩成为主流,部分达到240千瓦。
模式创新同样令人瞩目。“统建统服”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服务公司对居民区充电设施提供统一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有偿服务,消除零散安装带来的安全隐患。
03 未来展望:迈向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到203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这一体系将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未来几年,技术融合将加速推进。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充电基础设施将从“孤立设备”升级为“智能能源节点”。
充电桩有望成为车路协同、智慧城市的关键入口: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与充电桩的自动预约、自动充电。
V2G(车辆到电网)技术的成熟将使充电设施成为虚拟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电网调频调峰,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2030年前,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容量)电费。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对充电基础设施场地租金实行阶段性减免。
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1669.6万个充电桩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已初步建成。
从“十四五”期间的“量”的积累,到“十五五”迈向“质”的提升,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正朝着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充电基础设施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保障,也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汽车、交通、电力三大行业,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