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业者手里的“教育产业”

图片发自简书App

纵观华夏,每年全国上下都有数百万的高考生。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教育产业化的趋势已然是不可在逆。应试教育无疑建立起了一条巨大的经济带,一批人就此得以生计,获得了不小的财富。由此可见文化课补习无疑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天棚的巨大市场!

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市场显得格外拥挤,杂乱,毫无章法,参差不齐。

激烈竞争带来的结果就是不断的新旧交替,因为极低的门槛,每天都有人无知死去,得以苟活的大多也是那些所谓的“名师”与“渠道”,然而最顶尖的往往都是哪些靠模式吃饭的,也在小范围内具备足够影响力。

然而纵观这些花哨的模式,仔细分析研究后,从本质上可以分出三类产品:“在职老师”、“大学生兼职”、“某机构培训一线教师”。

理性分析下

就市场定位及扩张来讲,前二者并不可取,前者其一存在政策问题,其二价格也超出大部客户的承受范围,由此可见性价比谈不上高,市场也不会充分扩张,生存规模极其受限。

在看后者,在校大学生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不稳定性极强,不好整合、难以操控。二、专业知识难以把控,未必经得起考验。三、无正规劳务派遣渠道,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责任不好划分。

在看“某机构培训一线教师”,他看似巧妙整合了二者的优点,其来源应该主要在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充满热情的待业青年。与学生客户龄差距不大,好沟通,易于交流,可构建稳定的传导模式,易于知识的传递与理解。更容易让客户接受。价格也是二者居中,更易于市场扩张。

但最关键一点,也是唯一模糊的,决定成败的,就是所谓的“专业培训”究竟是不是很靠谱。

所以,应该找到一种衡量标准,能有一个切实的把控,把技术核心类的东西做一个区域性的标准规范化,形成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内容,规划一只所谓的教研团队,作为内容输出,让所谓的“一线教师”成为一个内容的传递者,产品关系网的维护者。

根据学生情况定制一套的体系,慢慢将资源整合,作出一套系统,实现为每个学生提供一种私人定制化的服务。

综上所述,此项目衍生了一个新的行业“专业补课班老师”,其顺应国家政策,符合大众消费心理,市场空间巨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 > 大名鼎鼎的AlexNet,2012年ImageNet比赛的冠军,可以说是近年深度学习浪潮的开山之作,发表在...
    buldajs_zju阅读 2,195评论 0 2
  • 今天终于接到了栋哥的又一个学习任务,也算是我们正式接触我们以后工作任务的一个开始(导建模型),我很期待接下来的学习...
    我的回忆录阅读 208评论 0 0
  • 跑步回来门口卖牛奶的阿姨笑嘻嘻的说就剩最后一公斤牛奶我要不要带走,我摊开双手耸了耸肩可是我没有带钱,阿姨连忙把牛奶...
    花落随风007阅读 215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