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一则霸屏各大媒体头条的新闻震惊。是一则关于“清华大学11名研究生被处分”的新闻,处分的原因引起社会各界舆论的一片哗然。
这其中包括8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1名在职硕士。而原因竟是婚外情、殴打虐待女友、学术不端、偷窥女厕所、殴打工作人员等。
针对清华大学对这11名研究生的处分,有两种说法:
1、高学历人才品行恶劣,应该予以惩戒。
2、学校有小题大做之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一方言论是支持清华大学的做法,认为高学历人才就应该高标准要求,更何况是名校学生,否则学校威严何在?校风何在?
另一方言论打起圣母牌,一幅慈悲相:
不就是没请假离开学校几天嘛,也许是家里有要紧事儿呢。
不就是拿回来一件没结账的商品嘛,也许是着急忘了呢。
婚外情、打女友,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校犯的着管吗?
而且这些评论的人不在少数,看完着实令人愤怒和心寒。
人们自以为的包容,其实是纵容。正是有这么多人无原则无界限的包庇和纵容,才让更多的人扔掉道德的外衣,为所欲为。
02
非常赞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的看法:“不隐恶,是清华一大进步,虽然这些恶人实在暴露出从小到大中国教育的巨大偏差。”
的确,这个事件背后的根本问题,其实是教育问题。学历高,不等于品德高尚;学习好,不等于教养好。
在我国,有许多父母一心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是大事,只要学习好,考试考的好,其他事情都无关紧要。
于是,我们看到:
平时教书育人,平易近人的教师,却做出猥亵自己学生的卑劣行径,
年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好学生,却有偷窥、偷窃的癖好,
在外彬彬有礼,拯救众多人英语的励志偶像,却被爆出家暴妻子的丑闻,
桃李满天的大学教授,却与自己的女学生搞地下恋情。
看到这些,还会觉得清华大学小题大做吗,还会觉得那些违纪之人不该遭到处分吗?
清华大学的处分也是挽救,如果不给这些学生以警示惩罚,纵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怕会有更可怕的后果。
曾有专家指出中国教育至少在四个方面出现了偏差。
第一,价值取向;
第二,方法、途径;
第三,对教育问题的认识;
第四,教育的救赎方向和方式。
说白了,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要回到“人”的问题上,也就是:人,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
正所谓育才先育人。教育首先要关注到人本身,是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方位的关注。
可现实教育却往往忽略这一点。
成绩是学生的命根子,所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过是当做口号一样喊喊罢了。爱唱歌爱打球,被称为不务正业;爱看课外书爱写小说,被当做无用功;而只要一个人成绩好,不管他是情商负值社交无能,依然能被当做所有人的学习模范。
电视剧《小别离》里,朵朵的一句话戳中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软肋:“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个分数机器。”
朵朵的父母不让孩子写小说,怕影响成绩,认为朵朵如果成绩不好,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大学,然后一辈子就完了。这种只重视成绩、升学的功利化教育不知吞噬了多少孩子。
03
曾经我一直幼稚的认为,一个人会因为提升学历而提升教养,后来才明白教育和教养,本就是不同的概念。只是我们的教育把他们搞混淆了。
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和教养则体现的是人品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高学历的人,是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世界,但并不代表,学历高的人就有教养,学历低的人,就没教养。
在小区里,我曾目睹了一个高学历的年轻妇人和保洁大叔争执,让人大跌眼镜。起因是她领着孩子在小区里的游乐设施玩耍,她在一边看着孩子,一边吃着干果,果壳扔了满地。
保洁大叔打扫了一天,看到干净的地面又被搞得乌七八糟,没好气地提醒了这个妇人一句,让她别扔了。没想到这位面容姣好、穿着得体的女子竟随口就说:“我要是不扔了,你不就没工作了。”
在地铁上,我看到农名工为了不让身上泥土弄脏座位,拖着疲惫身体蜷缩在地面的一个角落。当好心人士给他让座,他坚持说:“留给需要坐座位的人吧,我不累。”
在大巴车上,我看到了一位农村老妇人,因为怕弄脏整洁的车内环境,在来不及要塑料袋的情况下,让晕车的孙子吐在自己的包里。
那位年轻妇人的话,令人汗颜,我到现在都无法相信那些刻薄伤人、毫无反悔的话竟出自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口。那位农民工和那位农村老妇人也许没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语言或行为却如此让人暖心。
知乎上有人给出了教养的三种境界:
一是,无人关注时,是否会坚持自己;
二是,所有人在做没教养的事情时,会不会从众;
三是,当不得不做某事,是否会考虑把公众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三种境界也许只体现了教养的一个方面。因为真正好的教养向来无关学历,而是人的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学历不是教养的挡箭牌,更不是教养的最高体现,而是原本不同的两条平行线。
真正的教养无关学历,但也希望有识之士不做高学历的文盲,不做没教养的学霸。
正如那句老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让我们一起,做个有教养的文化人~
让教养与学历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