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太太是1969年4月15日从上海到吉林省双辽县向阳公社向阳八队插队落户的,到去年已经整整50年了。50年前我就是在这里踏进社会,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这段生活深刻地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道路。
尽管离开向阳那么多年了,当年插队的情景还常常浮现在眼前,那里的乡亲们和几位知交好友也常常在我的梦里浮现。多年来我和太太一直想回去看看,去年我们终于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了。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下乡插队时邻家二姐的女儿毕妍为我们这次出行做的精心安排,不然的话这次向阳之行是很难实现的。说起来也好笑,我们去向阳的最大的障碍是住宿,由于我们是澳籍,事先在网上查了,还打电话去酒店询问,发现双辽市所有的酒店都无法安排,那里也没有任何民宿可以接待。我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毕妍,她说没问题,她的堂弟会给我们安排的。
我们是2019年6月7日下午从南京我表妹家出发的。我们坐的是普通快客的软卧,和高铁票价差不多,但感觉要舒服一些。6月8日中午到达四平,然后在四平转车到双辽。尽管是普快,比我们下乡时的火车可是快多了,记得那时要两天三夜呢。我们一出车站,毕妍的堂弟毕铁臣夫妇和我下乡时好友杜仁的长子杜丰年已经根据毕妍给他们的照片认出了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有一种跨越两代人的友情的纽带,把我们和这两个年轻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论辈分他们该叫我叔叔,但小杜给我取了一个有意思的称呼“前辈”,平生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称呼我。是啊,50年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的后辈已经长大成人了。
从车站出来已经下午四点多钟了,他们直接把我们带到餐馆请我们品尝东北特色的大锅烩。我们又吃到了久违的玉米面饼子,表面很脆,里面松松软软,带点甜味,这是我们下乡时的主食,我当年很爱吃的。
饭后小毕和小杜开车带我们在双辽市转了一圈。50年过去了,我已经完全无法认出当年的双辽县城了。记得当年双辽县城都是一色的单层土坯房,连双辽县政府也都是这样的房子。如今却是高楼林立,和关内的中小城市没有什么差别了。
本来想下车走走逛逛的,不巧天下雨了,我们就直接去了小毕为我们预订的汉庭酒店。尽管事先已经联系好了,没想到还是出了问题,酒店前台说不接待外宾,让我们找公安局。还好小杜是柳条乡的人大主席,认识的人多,打了好一通电话,总算搞定,听上去好像小杜还给我们做了担保。小毕说早知道还不如住他们家了,但我们觉得还是这样好,住他们家未免要打扰人家,还要去公安局登记,实际上更麻烦。当晚我们早早就睡了,那晚睡得很好。第二天一早起来逛了逛早市,早餐吃的是油条豆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豆浆又浓又好喝,满满一大碗才一块钱,不愧是大豆的产地呀。
第二天早上8点,小杜和小毕夫妇就到我们酒店了。他们开了两辆车,带我们一起去向阳。去以前我们和小毕太太讲,想买点东西带给乡亲们,请她帮我们安排一下。毕竟我们这么大老远,相隔几十年去看望乡亲们,空着手去多不好。小毕太太问我们要送几户人家,我们算了一下,大概四户吧。于是小毕太太帮我们给各户买了一些水果和牛奶等,略表我们的一点心意吧。
从双辽市开车到向阳要一个多小时,途经茂林,这是我们当年下乡列车的终点站。从上海出发的火车,最后就停在这里,然后由各个生产队派马车把我们接到队里。记得当年从茂林到向阳全是土路,一到春天路面解冻冒浆,很不好走,现在全是清一色的柏油马路了。
向阳,向阳,向阳,终于见到了阔别50年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当年的向阳公社向阳八队。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当年我们锄草的玉米地,每一陇有一里地长,从这头锄到那头,需要整整半天的时间呢。
我太太在这里生活了两年,我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当年我们和生产队以及乡亲们相处的很融洽。凭心而论,我们当时来这里,实际上是抢了人家的饭碗,但乡亲们还是很宽厚的接纳了我们。当时我们知青里最大的20岁,小的才十六七岁,第一次离开父母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生活,什么都是从头学起。向阳的乡亲们是很纯朴善良的,他们并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热心地教我们如何做饭,烧炕,糊窗户纸,养猪养鸡,干农活。我们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男知青成了全劳力,和当地农民一样每天挣10个工分。女知青和当地的女青年一样成了大半拉子,每天掙7个工分。这在当时是个相当不俗的表现,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和乡亲们的关照帮助是分不开的。邻居李大娘李大爷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常到我们集体户问寒嘘暖,做了什么好吃的,还常常请我们到他们家去做客,我们也帮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李大娘的女儿就是毕妍的妈妈,我们称为二姐,当时住在大娘的西屋。
这次回来,当年的老人大都不在了。对我们关爱备致的李大娘和李大爷,生产队的队长,当时称为连长的吴照发,指导员周连友都已先后去世了。我们当年俩个最好的朋友杜仁和李春华,也都先后离开了我们。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始终竭尽所能地帮助和维护我们,鼓励我们,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这次先到杜仁家,杜仁当年是一位退伍军人,长我们几岁,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见过世面,有思想,有能力,是我的良师益友。可惜离开那里后和他的联系就中断了。后来听说他当了生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省劳动模范,可惜英年早逝,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下图是我们和杜仁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的合影,记得当年到他家时,他的两个儿子还小,在地上爬着玩呢。现在长子杜丰年在柳条乡担任乡人大主席,次子曾经担任向阳村的村长,现在和母亲住在一起。
我们随后到了当年我们知青集体户住房所在地,房子是我们到了以后生产队特地为我们盖的,用的大梁和各种木料都是国家专门批给知青的,比一般农户家的要好,虽然也是土坯房,但是我们的房子可以说是生产队农户里最亮眼的。记得当年生产队曾想挪用我们的木料,我们知道后据理力争,还闹到了大队,生产队最后还是让步了。我们集体户的房子一共有5间,东边两间是男生的宿舍,西边两间是女生的宿舍,中间一间是厨房。房前有猪圈鸡窝,房后有我们的自留地和露天的厕所。住房的东侧是仓库,里面放些农具,队里分的粮食和蔬菜,自己腌的酸菜。我们的房子在村子的最东头,东边就是大田了,一直往东可以走到东向阳。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当时在我们院子前面拍的,可以看到院子中间还有当年我们养的鸡呢。如今不但房去人空,现在连房子也没了,当年的院子成了垃圾堆放场,触景生情,未免令人不胜唏嘘。
下图是在我们当年的好友闫国栋家拍的。国栋当年还是个大孩子,我们都叫他二驴子,以致后来把他的大名都忘了。他们家和我们之间就隔了李大娘一家,当年他常常到我们知青集体户来玩,和我们的关系很好。我们这次去向阳,他见我们像见了亲人一样。前些年听说他得了肾病,每周需要两次去县医院做肾透析。农村毕竟知识贫乏,这种病如果早期发现并医治的话,可能现在并不需要做肾透析。这次见到他,觉得他精神还不错,毕竟他还年轻,现在医学也发达了,相信他的病会慢慢好起来。
这次回向阳,当年的土坯房已经很少见了,现在农户住的大多是砖瓦房了,家家都有了电灯和各种电器,比我们当年要强多了。当年我们虽说也有电灯,但是公社是定时发电,晚上9点以后,电就没有了,电力也不足,灯光很昏暗。
应该说我们当年分到向阳八队是很幸运的,那时八队的农业生产在全公社是名列前茅的,我们队一个成年男劳力,一天十个工分值一块多钱,到年底扣除口粮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二三百块钱。这次回来感觉向阳全然没了昔日那种热气腾腾的景象,街上冷冷清清的,看不到几个人。早就听说东北人口流失很厉害,特别是农村,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去了,很多地方只剩下老弱妇孺。如今土地都承包出去了,农民也没有什么活干。现在的经济和以前不一样,是开放型市场经济,光靠种庄稼是很难致富的。向阳在县里面地处偏僻,缺少有现代化头脑的管理人才,经济发展的也不理想。如果杜仁还在的话,向阳应该要比现在好得多。
当年生产队带领大家干活的被称为打头的,又称排长,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吳照臣,吴排长,干农活是一把好手,虽然不识字,人绝顶聪明,每天干什么活,花多少时间,用多少人力全在他的心里。多年来我们一直很想念他,据说他现在在延吉,和儿子住在一起,看来我们这次也见不到他了。队里另外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是当年的大车排长李传新,记得那时他坐在马车上,马鞭一甩,一声吆喝,后面跟着一长串马车和车老板,从村口向村外扬长而去,那种威风凛凛的样子常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次回向阳的照片后,一起插队的李牧说,她下乡时一直跟李的马车,李排还是那模样,当年他外表威严,骨子里很善良的,遇到这样的长辈是我们的运气。老人家现在90多岁了,身体硬朗,思路清晰,和小儿子李先河住在一起。先河曾任向阳乡的副乡长,后来弃政从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据说北京也有他的生意。他对父亲非常孝顺,堪称向阳年轻一代的楷模。中午他在他的向阳粮库盛情款待了我们,让我们吃上了久违50年的家乡菜。还特地开了几瓶茅台,可惜我们不会饮酒。
午饭后,我们在先河的公司门口和乡亲们合了影。下午在先河的公司里休息了一会儿,和国栋和先富聊了一会儿天,参观了先河的粮食加工厂和粮库。先河又留我们吃了晚饭,晚饭后我们趁着夜色返回双辽市。
次日早上小杜和小毕夫妇来酒店接我们去吃早饭,饭后把我们送到火车站。在车站和他们依依惜别,感谢他们这两天的陪伴,希望他们有机会到我们澳洲的家里来做客,随后我们乘火车从双辽前往长春。
这次回向阳了却了我们多年的心愿,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伤感。遗憾的是我们来的太晚了,半个世纪过去了,很多老人都不在了,很少有人能和我们一起回忆当年的往事了。加上这次我们在向阳停留的时间太短,没有机会和乡亲们深入交谈,还有一些乡亲没来得及去拜访。乡亲们对我们这次回来表示很感动,说没想到我们走了几十年还没有忘记向阳,没有忘记他们。是啊,怎么能忘呢,那片我们曾经挥洒汗水的土地,那段饱含激情而又迷茫的的青春岁月,那些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这段历史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永远无法抹去了。
临走的时候,乡亲们再三表示希望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回来看看,我们不想扫乡亲们的兴,就一口答应了,但考虑到我们已到古稀之年,再来恐怕也难了。借此机会祝愿向阳的父老乡亲们好人一生平安,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