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徒手攀岩》感受

《徒手攀岩》是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记录了美国攀岩大师亚历克斯·霍诺德无保护攀岩酋长岩的全过程,以及自2016年秋的尝试、生活、爱情,记录、训练,和摄制组对于现场的考量,对攀登者心理的把控,对时机的掌控,对面对命悬一线的强大心理建设,至2017年春季成功登顶征服的重要片段。

一直以来“经济收益”一直是纪录片面对的比较尴尬的问题,即便许多懂电影懂艺术懂纪录片的大师或导演将纪录片推升至一个很高的地位,但是纪录片始终比不过商业片、故事片等一些“爽片”给受众带来的感觉好、赚得多,再传奇的故事、再艰难的拍摄过程,都很难比得过电影院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影片。或许很多人会为了电视剧嬉笑怒骂,但许多看《动物世界》的人更多时候是因为各台都在播放《新闻联播》。1.7亿高票房的《二十二》也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对那些慰安妇即将逝去的一种同情,可即便这样,与商业片也完全没有竞争力。“纪录”就意味着需要时间,了解、拍摄、素材、剪辑,纪录片的好坏一定离不开素材的好坏,可再传奇的事情或是人物都不会是一两个小时内的传奇或是轰动,贯穿着几个重要事件的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或是一个朝代的兴衰,而这些是很难被完整的纪录,又很难完成整的呈现。时间又长、戏剧性又少,是人们很难在短时间之内乐于接受的重要原因。但纪录片贵在真实,即便都知道戏剧性会吸引受众也不能夸张放大。


《徒手攀岩》在戏剧性这一点上处理的较为微妙,固然素材好,但是它也并没有过分渲染紧张,通过对导演和摄影师的纪录能够感受到现场拍摄时更为紧张的氛围,但又没有过分用背景音乐营造,而实际上观众更能感受到差一毫、粉身碎骨的揪心来自于前面测试、训练、尝试时的反馈。因此这份戏剧性的紧张感不是真正征服那一刻用拍摄手法或是背景音乐营造出来的,而是前期铺垫好的。

第二就是完整性,纪录片之所以很多人不大接受还有一点是因为剧情的“散”。用短的时间又想表现的面面俱到,了解家庭、了解情感、了解过去,又没有拍摄过过去,呈现出来就是访谈,自然让人们难以接受,长期的没有起伏,势必会丢失耐心。《徒手攀岩》中固然过去的也是用讲述的方式,但很好地被搁在了几次尝试酋长岩的中间,尽量避免了冗长,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最后一点便是传奇之外的人性,人们总会好奇这些极限运动者对待生死的看法,热爱是否比性命重要,理想究竟有没有那么伟大,伟大到可以忽视家庭、忽视亲情、爱情、友情。而《徒手攀岩》除了对死亡一线的纪录也是对极限爱好者的理解与敬畏。他们也许真的不是在“作死”不是想哗众取宠,甚至他们的成绩只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别人知道与否或许不重要,摄制组在他们眼里更像是被带到半山腰上的马戏团,他们的热爱值得被敬畏,他们的性命不只靠运气,还有能力与自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