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走到死亡的边缘?
你是否曾经直面死亡的真相?
你是否曾经害怕死亡的到来?
你是否曾经恐惧死亡的宿命?
生老病死,每个人必经的循环,任何人都逃不过轮回的宿命,死,终有一天会到来。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死亡,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很避讳的话题,我们轻易不会去谈论生死,然而人终有一死,与其等待这那一天的到来,不如早日去领悟生死观,当死去的那一刻,或许就会比较豁然。那么,我们又为何要去回避呢?
所有有宗教的民族,关于宗教的出发点都是从死亡开始,它试图给你解释生死,告诉你怎么生活!我们儒家文化则倡导:未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很难去谈生死这个看似宏观实则是最重要的话题,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我们应该学会思考生死,那样的你就不会只是沉湎于肉欲与物欲带来的欢愉而忘记生命的意义。这里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对待生死的差异性。
我们要努力汲取生命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乔布斯有句名言:记住你明天即将死去。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里的死理解成是跟过去的那个自己告别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生呢? 活在过去的是感时伤怀的人,活在未来的是充满幻想的人,活在当下的则是清醒豁达的人,每一天都在为了迎接新的下一刻而活着,也就是一个不断告别旧我,迎接新我的一个本我超脱的过程。
如果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你会选择如何回答?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三天,你最想干什么?为什么? 很多人都直接给出了答案,最后三天我们要留给谁谁谁,一起做些什么事情之类的,然而我并没有回答。
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一种生死观。当生命只剩三天与只剩一天从时间维度上来说确实三天比较多,然而从整个大的时空维度来说,一天与三天之间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当死亡离我们很近的时候,我们才骤然想起:哦,原来我们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
时光一去不再来呀,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呀! 因此问题的本质其实是让我们学会去反思该如何去对待我们现在健在的生命,该如何去对待我们目前所过的生活,而不是让我们真的去给这最后三天做详实的规划。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务虚,也需要我们面对惨淡生活的务实。
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我们深刻悟到了我们早晚会死亡,所以才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最后三天去对待,从而提醒我们去珍惜所该珍惜的人与事,而这种生恰恰是对死亡本身具有透彻觉悟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