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两周多的时间读完了成甲著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是一本讲如何深度学习的书。作者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去讲该如何学习,而不是我们通常的从学科的角度。
为什么是深度学习?
作者总结,我们的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
1. 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2. 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3. 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在十多年之前,基本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决定了是否具有竞争力;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获取知识的成本变低的时候,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最新的知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尤其是Alphago战胜李世石,让人们看到了机器的学习速度已经完胜人类了,那么今后的学习会由速度型逐渐过渡到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
首先什么是学习?学习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但什么是学习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学习的定义:学习本质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而我对学习的定义更加简单: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使我们有所改变的过程。
接下来,什么是深度学习呢?深度学习的提出是基于我们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应该呈现网状结构这个概念的。而我们通常的学习都是认为所学的是一个个知识点,或者从一门学科的角度看知识是表现为树状的结构。然而从学习者得角度看,知识应该呈现的是网状的结构。只不过有的学习者编就的这张网拓扑结构比较好,而很多人的知识网则呈现的是支离破碎。因此一个高效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就应该把所学的知识放到我们的知识网络中,使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形成连接。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有构建成网状结构,才能使得知识的效用最大化。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一个原因我们很多人不学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方式错了。大多数人在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点),试图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们从小学到的读书方法是,阅读+画线+摘抄。这种读书方法把一本原本成体系的书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在作者的书中,将效率分为了技术效率和认知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新的问题都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我们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提升认知效率的就是要找到哪些能做为杠杆支点的知识——临界知识。根据二八原则,我们的知识当中20%的知识要比另外的80%的知识要有用的多。或者说我们遇到80%的问题可以用我们所学的20%的知识来解决。那么我们需要努力找到那些20%的临界知识。
应该学习哪些知识?
各种在表面看上去不想关的知识,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将各种看上去不相干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正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我们的知识分为了三个级别:
1. 公共基础课: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要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沟通谈判等;
2. 专业必修课:我们选定的专业方向;
3. 通用必修课:就是临界知识,这些知识能帮我们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和规律。我对临界知识的理解:如果整个知识体系是网状的话,那么所谓的临界知识就是那些在知识网络中关键节点上的那些知识,这些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知识能连接两个甚至更多领域的知识。临界知识是那些能帮我们打通任督二脉的知识。
哪些知识可以算是临界知识:
1). 基础的科学知识:如能量(质量)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
2). 数学知识:如概率论、复利的计算;
3). 经济学的知识:供需理论等;
4). 逻辑学知识:基本的推理规则;
5). 安全意识;
6). 系统思考的能力,基于5w1h的思考模式;
7). ……
该如何进行深度学习?
新的读书学习的方法是,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也就是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张知识的网络图。通过网络图,我们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对一个知识进行分析,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当我们遇到某个问题时,主动去寻找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的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用到什么领域?
学习临界知识应该具备的两个心态
1.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心态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而相对于习惯性防卫的是绿灯思维: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观点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2.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能力的快速提升和快速获取知识不是一回事。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这个是心态问题。真正的高效学习,其实是融会贯通的结果。知识也许可以快速获得,但能力的提升务必要稳扎稳打。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真正阻碍我们的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学习临界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方法:反思、已教为学、刻意练习。
反思
反思和总结的差别: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则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矫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我们的日常很多思考都是未经理性思考,而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跳跃性假设”。
没有能力区分假设与事实,我们就无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改进。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
1. 反思的三个作用:(1)发现知识的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2.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以教为学
“教”是一种输出,通过输出倒逼自己的输入。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发现自己知识缺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知的过程;在教的过程中,别人提出的疑问可以增强我们的认知。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改变我们的思考习惯;刻意练习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刻意练习不是简单的多次重复,而是不断的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过程。
其实,从上学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学习各种知识,但学习知识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却从来没有人给予我们指导。但仔细想想,该如何学习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
2017-3-3于兰州
注:这是我就基于Markdown 编辑器完成的第一篇读书笔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谨以此文感谢46年前让我来到这个奇妙世界的父亲、母亲,祝二老永远健康;同时感谢在过去的岁月里默默关心、帮助、鼓励过我的所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