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远:能源文明反思与代际公平的呼唤

在阅读《电力考古史》之前,我对能源问题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节约用电”这一表层。这两年,虽然也陆续拜读过陈富强老师的《源动力》、《能源工业革命》和《中国电力工业简史》等作品,但对电力系统的了解,也仅仅只从节约用电变成了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集成而已。如何提高发电效率?如何更加环保用电?实际上,我们勤劳智慧的有为之士,从未停止过这些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对于一个只懂风花雪月的文科弱鸡,我的脑海里也只有对他们的感佩之情。

我对电力的认识相当粗浅,大概了解电力生产方式从最初的小型水电,逐渐过渡到大型火电,再进入到现在的核能开发利用新阶段。从最初的兴建水力发电站,再到现在的光伏、风电等这些绿色环保发电方式,科技工作者和工程人员为此付出了很多。还知道水电设备分为混流、轴流、冲击式水轮机,只是此处和《电力考古史》内容关系不是很大,暂且按下不表。

这里回到《电力考古史》,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彻底颠覆了我对能源的认知。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电力发展史的科普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命运的警世之作。王重阳老师以“代际公平”为核心,通过追溯电力能源的历史,揭示了能源危机的紧迫性,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能源的使用与分配。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能源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伦理问题。

《电力考古史》以“代际公平”为主线,从电力能源的起源讲起,涵盖了工业革命、电气文明的兴起,直至能源危机四伏的当代现状。书中不仅梳理了电力技术的发展历程,还通过大量史料和案例,展现了能源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王先生特别强调了“异养的电气文明”这一概念,指出电气文明依赖于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而这种依赖终将走向化石能源的自然枯竭。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能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不仅威胁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将剥夺后代子孙的生存权利。王老师通过“代际公平”的理念,呼吁人们从长远角度思考能源问题,避免“寅吃卯粮”的短视行为。正如本书开篇的题记:“世间的路,每一条,都有尽头。只是,从来没有人相信。”随着时代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义务教育,通过学识积累,开始思考节约能源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不可再生能源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关乎这类能源利用对环境污染的巨大影响问题。

“代际公平”作为《电力考古史》的核心主题。王老师指出,当代人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实际上是在透支未来的资源。他以“但存方寸地,留予子孙耕”的古训,警示人们必须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能源领域,也适用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文明存续等多个方面。

书中还通过展示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能源危机的严重性。王老师指出,尽管科技进步为能源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枯竭的问题。他呼吁人们摒弃对技术的盲目迷信,转而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重新审视能源问题。

“异养的电气文明”作为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王重阳老师指出,电气文明依赖于化石能源,而这种依赖使得现代文明变得异常脆弱。一旦能源供应中断,整个社会将陷入瘫痪。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能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文明存续的基础和保障。

之前就看到过关于台湾地区大规模停电的新闻。作为一个典型的孤网运行,台湾其实和以前的海南岛一样,他们的情况是非常类似的。2017年8月15日,这天下午有17个县市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停电。668万户居民受到影响,到了晚上九点多才陆续恢复供电。在天天霓虹闪烁、火树银花、万家灯火、冬暖夏凉的今天,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下午没电,那将是多么的煎熬和焦虑。没有农村柴火灶,住在高层楼房之中的居民,上不了楼,做不了饭,喝不了水,充不了电,没法通过电视新闻、电脑网络甚至移动手机及时获取信息,更别说黑灯瞎火、孤立无援这种最常见的问题和困难。应该庆幸,此次事件不是发生在寒冬腊月,不然的话没有连续的电暖设备,很多年长老人可能就会因为寒冷而猝然离世。 

在阅读《电力考古史》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能源问题如此复杂和紧迫。这本书让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能源电力不仅是经济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伦理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作为享受电气文明的当代人,我们有责任为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源和生存空间。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能源领域,也适用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老话说得好,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2015年,中方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出倡议,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跨时代想法,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更是对本书关注主题的一个官方行动。随着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特高压电网建设全面铺开,现已建成“19交20直”特高压工程体系,甚至走出国门在巴西等地开花结果,造福人类。

虽然书中对能源危机的描述,让我对未来感到十分的担忧与失望,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光明。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就能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到了工程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刘振亚先生提出并力推的特高压技术,更是把远在千里之外的风电、光电、水电等,通过特高压输送到东部各个经济发达城市。更多环保的可再生的绿色电能,从中西部送到了华东、华南、华北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大大缓解了东西部的能源电力不平衡。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希望这样造福人类的科技创新和突破越来越多。

《电力考古史》作为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的著作,王老师通过“代际公平”的理念,揭示了电气文明潜藏的风险和危机,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能源电力的使用与分配。通过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能源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未来负起责任。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源危机,齐心协力共同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