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小宝一起读《乖乖龙与吵吵蝶》,读着读着,感到分明是本写给家长的绘本!心里正嘀咕着好一位绘本作家啊——和孩子们串通一气给父母洗脑子,猛然在封面上看到了作者米切尔.恩德的名字。好吧,艾薇承认自己只能望名兴叹,任由这位儿童文学大师仅仅通过这么一本小书就犀利点明和提醒:让孩子们成为独特的自己吧!
小宝最近学到了一个英文单词crocodile,所以他被这本封面上酷似鳄鱼形象的小龙吸引,要求来讲讲《乖乖龙与吵吵蝶》的故事。
麻麻我还妄想着小朋友的好奇心就这样慢慢能培养出来呢,但是小宝好像不大喜欢教授,这竟然跟小龙的感觉完全一致。小龙气恼着把教授和尺子、书本一起吃掉了。但是书本它不消化,于是小龙只得再把它和教授都吐出来了。
教授留下了书,这可麻烦了。小龙翻了书才知道:所有会喷火的龙,都毫无例外有个“乖乖龙”的雅号。可他就是不喜欢这个称号!不要乖乖龙,不要乖乖龙,他气恼地撕碎了书,但还是不解恨。无论怎样发脾气,“乖乖龙”这个名字还是忘记不了,还是不喜欢,还是不能改变。小龙情绪越来越糟糕,还开始生病了,索性决定永远地躲进石堡了。
在一片草地上,有一只甘蓝菜白粉蝶,他非常敏感,一点点声音就会惊动他。于是他飞进了森林,寻找他最爱的安宁。但是花蜂跟他说,“吵吵蝶”正式你的大名!”
白粉蝶也不喜欢他的名字,他绝望地拍打着翅膀,决定搬出森林,独自在沙漠隐居。那个难听的名字,让他心虚难过。直到他遇到了一条蛇,蛇告诉他,有一条龙也因为自己叫乖乖龙而哭泣。
白粉蝶回味着蛇的话,整整想了14天,然后有了个好主意!他踏上一条漫长的旅程,飞呀飞呀,飞到石堡寻找小龙,提出和他交换名字。
他们签下了一份名字交换合同,一起大喊“成功了”,便手拉着手走下了石堡的阶梯。于是,一条“吵吵龙”和一只“乖乖蝶”诞生了!
故事讲完了,小宝平静满足地看着我,仿佛这正是他期待的最好的安排。我却看着最后掉落在石堡附近的教授的帽子,心里不安起来。教授、书、尺子、花蝶的话语……这些想要给小龙和白粉蝶冠名、想要试图弄明白小龙和白粉蝶、同时又要求小龙和白粉蝶接受已有“名称”和“标准”等的种种外部压力,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施加给孩子们的影响与压力何其相似。甚至“乖乖”、“吵吵”这样的名字标签,不也正代表了父母的某种期待么?有时,我们希望调皮的孩子“乖”一点;有时,又嫌弃文静的孩子不够“吵”。总之,都是以父母的喜好和判断为先,而并未真正理解孩子的心声,更遑论让他们成为独特的自己了。
我又想到才读完的小说《无声告白》,与其像书评说的那样深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不如就事论事回忆一下小说里妈妈玛丽琳的教养方式,就能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即使妈妈强调女权和平等的出发点、爸爸强调融入和适应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前瞻性与合理性,但只要不是孩子内心真实的需要,都反而会成为一种破坏力,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宝宝们天生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也天生愿意让父母开心,于是他们“变成”父母要的样子,学那些不擅长的科目、交那些不投缘的朋友,从最初的压抑直到后来迷失了自我,逐渐走向人生的悲剧。
《乖乖龙与吵吵蝶》这本绘本中的教授,并没有勉强小龙,他测量、研究小龙,看似以科学的态度关注小龙,实际上却惹恼了小龙,使得他纠缠于内心的呼声和外部的冠名之间,小龙不懂得排解、忽视,只好让负面情绪影响他的正常生活。我们成人不常常用自认为成熟的观点来左右孩子的选择么,有时和孩子的需要不一致,他们就会发泄吵闹,而我们还一个劲地辩称都是为了孩子好,然后继续指责孩子的不懂事。看了这本绘本,有点理解小宝偶尔“无理取闹”背后的原因了。我想,大智慧就在于如何顺应孩子的内心,同时教会他适应生活,身为家长,如能像那条蛇一样,启发郁闷的白粉蝶找到协调矛盾的解决办法,同时也成就了“乖乖蝶”自己,那就是真的懂教育。
这本薄薄的绘本,对孩子的意义恐怕也在于它鼓励了孩子们追随内心,别太在意外部的评价、解读或“标准”,寻找方法与现实达成平衡(比如签订一份交换名字的合同),同时成为独特的自己。
与恩德的其他作品相比,《乖乖龙与吵吵蝶》算不上出名,但却给我很大的冲击与启发。艾薇的解读虽未必正确,却因为印象深刻而感到值得一写。相信绘本馆里知名度更高的其它恩德绘本:《犟龟》、《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吃噩梦的小精灵》、《布头娃娃》、《捣蛋学校》、《苍蝇和大象的足球赛》、《威利的疑问》、《光屁股的大犀牛》,和《出走的绒布熊》等,也一样好看,值得分享。
关于作者:米切尔.恩德(文),德国当代最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有人也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儿童文学家之一。他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毛毛》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等已经成为世界名著,并中国读者所熟知。作为一位多产的全方位的作家,作品被译为近4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微信订阅号IPBHshanghai,或简书留言、供稿,一起交流分享绘本阅读体验;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