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浪微博面对了“为同性恋发声”之后的热潮,它们发出消息说“本次游戏动漫清理不再针对同性恋内容,而主要是清理涉黄,暴力血腥题材内容。感谢大家的讨论和建议。”终于这一风波平息了不少。
新浪前几天刚开始禁止有关这三个字的所有消息时,一时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出柜,我们不提倡也不反对同性恋,只希望这个世界的占绝大多数的异性恋者请给同性恋者多一些的包容和温柔。
其实这引人思考。首先抛出个问题:如果某一天同性恋者多于异性恋,身为曾经的大多数的你,眼中是否依然还有异样?
有些人反对同性相爱,认为有违伦常,背离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等等,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去讽刺这样一种有别于大多数人的感情,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一种疾病。于是这些人看待同性恋者的眼睛里会散发出异样的光,就像看见国内少数的外国人之后兴奋地指着他说“你看,老外!”。但是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这群人出了国,是否还会站在他人的国度指着那些国家的人说一句“你看,好多老外!”
殊不知,其实在那一刻,他才是那个“老外”呢。
人有时候就是喜欢这样,站在自己角度、立场和圈子去看待另一个圈子里的事情,没有一点点的换位思考,没有一点点的理解,更没有一点点的包容。但是,这个世界上的立场是会变的。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日新月异的生活呵,总是会变的。就像商场,立场圈子总会动一动的,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
同理,同性恋和异性恋也是如此。请在垄断市场的时候支持良性的竞争,请在无法垄断市场的时候学会合作。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权当是一个还处于大多数人当中的利己主义者的“杞人忧天”。
《人民日报》的评论里说到消除偏见,理解“不一样的烟火”应是社会的信念。我们需要的是不偏不倚的看待恋爱。谁也不比谁更加高贵,谁也没比谁更加不堪。他们不过就是爱上了那个人,刚刚好那个人是同性,而这,无关男女,无关性别,只关于那个人是谁,只关于爱。
其实,重要的是爱,不是性别啊。
柴静在《看见》中说“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因为在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做目的,愚昧当做德行,无知当做纯洁。”
且不说柴静语言中的激烈程度,但是她抛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也明确指出了,我们对于的性文化的羞于启齿。这都是历史和人类进化的原因吧。
在一维不可逆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繁衍生息,动植物都在繁衍生息,自然的发展都遵从于生生不息。中国人讲究“祖宗的根不能断,祖宗的香火不能断”,追求的是个香火旺盛。而同性之恋遭到反对的最大的原因恐怕也是这个,无法繁衍后代,这是一个目前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所以,才会遭到很多人的强烈反对。尤其是那些有孩子的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同性之风熏陶也同性了......
据数据统计,目前同性恋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高达百分之十八。把所有国家的数据取一个平均数,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的样子。按照巴菲特买股票的方式,把全球同性恋比例打个五折,按照百分之五去计算的话,如今中国至少有七千万同性恋存在。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啊,也许住在你楼上的漂亮姐姐就是个同性恋,也许坐你旁边的帅气哥哥也是。所以,你觉得那些害怕的人害怕不害怕,人家当然害怕啦!
奥地利哲学家奥托·魏宁格所说,每个人都是男女混合体,不同的只是比例。除了一部分同性恋是生物性状上的稳定表现之外,另一部分人可能被后天环境刺激而跑偏。也就是说,任何直男都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被掰弯,你以为你是一枚板上钉钉的直得不能再直的直男,其实你也是有可能是隐藏的基佬滴。不过,想要把直男掰弯,其难度系数恐怕是远远大于骗和尚吃肉、哄修女上床。
说着说着跑偏了,回归文章。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当新浪前几天刚开始禁止有关这三个字的所有消息时,很多很多的人都炸开了。不仅仅是庞大的同性恋者,还有很多其他的人,都为之发声。因为不发声就被等同于不存在。
我记得德国神学家马丁·尼莫拉牧师有一首诗“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恐怕这就是“为同性恋发声”的热潮的原因吧。
同性恋不专属于某个阶级,也和职业背景与社会状况无关,更无关疾病。只不过是真心喜欢一个人没什么道理。不为性别不为财富不为外貌,仅仅是因为是那个人而已。
新浪事件的出现只是一个导火线,将潜藏的问题引出了水面。是这件事情让同性之爱勇于发声,敢于将其放在了日光之下。过犹不及,祸福相依,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不无道理。总之,请这个世界再多一点点的包容,多一点点的理解,而这,无关新浪,只关乎爱。
愿每个人的爱都不被伤害
愿你能和所爱之人漫步人海
愿我普通而又幸福
愿他得到祝福与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