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介绍了2种大脑的工作模式:L模式和R模式。同一时间段,大脑只能从这两种模式中择其一来运行。
- L模式
擅长逻辑思考,语言加工,加工方式是线性的、系列的,运行速度较慢,参与加工的脑区较少。 - R模式
擅长非语言加工,加工方式是直觉的、整体的。R模式的运行不受意志控制,它能持续并广泛地搜索茫茫脑海中的信息, 并不停地做模式匹配。R模式是问题解决、创造力的关键,它带给我们灵机一动的‘啊哈’时刻。
刚开始阅读这章时,有些困惑,不知道L模式和R模式究竟指什么。是左脑与右脑的活动?不同脑区的活动?是刻意的、有意识的类型一加工与自动化的、无意识的类型二加工?都有关联,但都不准确。读罢这章,L和R模式基本可以对应《A mind for numbers》这本书讲到的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分散模式(diffuse mode)。如左下图所示,L模式/专注模式,集中在较少一部分脑区活动。全神贯注地解数学题,猜谜语,分析数据,参与辩论等活动,需要L模式上线。而如右下图所示,R模式/分散模式,则自由散漫地穿行于大脑的广阔疆域。R模式上线,是一种神游状态。神游串联起事物之间隐秘而微妙的连接,这就是新方法、好创意的来源。
R模式很重要。直觉、模式匹配都靠他。Dreyfus模型中,专家解决问题的独特优势正在于善用R模式(直觉和模式匹配)。那么从新手到专家的进阶之路,学习如何调用R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了。记得高中时,时常‘死磕’不会做的题目。因为接受到的学习理念就是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知难而上。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学习理念,片面强调L模式,让R模式无法大展拳脚,直接排斥直觉和灵感。要是遵循着这种理念,大概永远没可能走上专家的阶段了。。。
这一章提出了一个好建议——手头备纸笔随时记录灵感和想法。R模式不受意志控制,所以无法预测何时才能冒出一个好点子。而一个好点子,如果不能及时记录下来,就会像一阵青烟,随风消逝,难寻踪迹。现在智能设备那么多,一部手机可以很方便的记录追踪自己的想法。可以使用手机的记事本,或者安装类似便签纸一样的app,随时记录。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手机拍照、或者录音的方式,立刻记录下来。最好再即时备个份,方便管理。
这就是今天的笔记。粗心大意的俺,把手机落在朋友家了,暂时无法在微信群里打卡。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