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的献祭》|骑士的守护,早已跨越了善恶

读书笔记(1)骑士的献祭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下午,从凌晨开始看,这是一本有些许模仿意味在其中的悬疑小说,相对比同类型的书而言有更多细枝末节的描写,冷硬又迂回。这本书是以警察老冯办案的视角来叙述的上海“六·一三”碎尸背后的故事:返城知青李善斌,同大山里出身、美貌的时灵仪结为夫妇;时灵仪并不满足于丈夫李善斌对她的宠容痴恋,反而在九十年代的下海热潮中,抛夫弃女,同情人王海波南下淘金;在钱权和黑恶势力面前,时灵仪引以为傲的美貌不堪一击,她饱受蹂躏,从心气高傲的“凤凰”,堕落成流落街头、疯疯癫癫的捡垃圾婆妇,最终由前夫李善斌带着极大的痛苦和悲悯,结束了她的生命……自此,李善斌“老好人”的面具瓦解,他开始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誓将把其至爱引上绝路的人绳之以法。       从推理的角度上看,整体来说这是一本情节完整,但是推理过程不够奇诡,更多地是一种平铺直叙的真实,但是不妨碍我们看到其中的重点: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人,是如何被逼到要去杀掉自己最爱的人的?这是一个重点,这其中就充斥着善恶的纠缠和欲望的追求,以及一个社会大环境下人的分层。

    从内容上入手,书中其实是有多种理念的矛盾和抗争,时灵仪是山里的姑娘,李善斌是下乡的知青,两个人的相遇是因为当时禁欲又局限的时代造就的。而后来的李善斌的返城,让一切都埋下了伏笔,时灵仪对自由的渴望和改变命运的欲望在到了上海以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了。时灵仪更像是一种象征,她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她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在拼在斗,这样的想法在现在来看是先进又踏实的。可是她可谓生不逢时,当时的年代不允许她追求所谓的“绝对自由”,况且在那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年代,“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的话才是道理。她用她的资源——她的美貌和头脑,在变化的大背景下,没有清醒的认知和过硬的实力便极易陷入社会的洪流之中。所以,时灵仪的结局,算是当时如她这样的青年的一个写照,不过便是她最终堕落的形式过于惨痛。而李善斌的理念挣扎在于,他是否要在经历了这样的不幸之后去生硬地对抗这个伤害他的女人和世界,他的爱和恨都很浓缩,矛盾的点也在时灵仪身上。再就是作为女儿的李怡诺,她也是一个矛盾体,她处在一个她所渴望的世界的零界点,她认识到了自己的实力和资源,但是她最终也是一种“突而不破“的状态去做出选择,她在自己的良知和反叛中挣扎。或许李善斌的死,也在潜意识中让她有所醒悟,他对父亲的热烈和对母亲的厌恶渴望也是一种矛盾。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在年少的情爱中初尝甜头,这与时灵仪当初很相似,包括她决定用自己的美貌为工具去保护李立,这些种种都是像映照一样。

      李善斌的形象更为板实,他的老实和敦厚,初遇时灵仪时的惊叹,以及哪怕后面得知时灵仪还活着但是不知踪迹时所发出的“她是凤凰啊”,“她若不是过上了她想要的日子,便是死了,只有这两个结局。”的喟叹。他自始自终都是一个战士,他深刻地捍卫者他的爱人和家人,让时灵仪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让女儿无虞地生活,哪怕自己备受煎熬,但他还是堵上一切。这是一段复仇地故事,相比其他,它看上去略显乏味,但是却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不是所有的善恶都是那么的分明,有些善恶交缠,冲击了人们对于善恶一开始的界定。到了后文,就连办案的警察都希望这样的罪犯可以得偿所愿,虽然方式不可取,但是他捍卫了自己的正义和爱情。这样的爱太过纯粹,太过稀少,只是从这段爱情故事出发,确实是矢志不渝的。但毫无疑问,时灵仪是自私的,她为了让自己摆脱痛苦,不惜拉自己的爱慕者陪葬;李善斌也是自私的,他为了自己所谓的爱情,不惜放弃两个孩子和一个老人的未来。但这终究不是一个可以用理性简单评判的故事,正是因为那些源于爱情的非理性与冲动,才使得其如昙花般绽放出了短暂却匪夷所思的美好。这也是这本书中一个让人难忘的记忆点。

      再从书名入手,“骑士“这样的角色在本书中有三个,分别是守卫自己的家庭和女儿的警察老冯(在本书中,老冯和女儿的关系更像是对于李善斌和李怡诺父女关系的对照组),守卫爱情和尊严的李善斌以及守护父亲和家庭的李怡诺。前文谈了李善斌和时灵仪的骑士关系,此时便是要对李怡诺这个骑士角色展开分析。时灵仪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抛家弃子的行为对于年幼的李怡诺而言早已是判定了无声的罪行,李怡诺在后文的一系列不得不完成的对自己的伤害,把自己当成家庭的挡箭牌,直至全身布满了创伤,都是从为了保护父亲的秘密开始的。这个世界上,她最喜爱的就是父亲了。因为在妈妈离开之后,父亲带给了她生活的希望,现在轮到她来守护父亲。从一开始,一家人就已经知道了李善斌做了无法挽回的事。这件事之后,李怡诺能做的只有更加珍惜和爸爸在的每一天。因此,回看书中前几章中描写的李善斌带李怡诺和李立去锦江乐园玩,李怡诺一直缠着爸爸,包括李怡诺要和李善斌一起睡这些文字才会显得那么痛苦和心酸。她在其中也是一个前文所说的,陷入了一个漩涡的有所追求的人,但是父亲的死其实也是为她的青春的前半截画上了一个句号。

      “她看到的不是棺盖,而是里面的那一团由层层叠叠玫瑰花瓣堆叠起来的红云。满堂的红玫瑰还远没有被摘尽,它们环绕着棺木,环绕着李怡诺。爸爸不能被寒冷孤寂的白色送走,必须是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火焰的颜色,是熊熊燃烧的颜色。”

      就像原文所说,这段话也是对于自己的一个解脱,她见证了父亲作为骑士的“献祭”,而从这一刻开始,便是她作为骑士的另一个开始。在故事的最后,刑警们每个人给了李怡诺一块钱,正好是17名警察,17块钱。同时,17也象征着16岁的李怡诺在这一刻真正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人,从17岁开始,自己充当了家中的大梁,今后仍要继续完成和爸爸的承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一诺千金”(父亲完成了对母亲的“承诺”,他解脱了她,正如她所盼望的)。

      通观全篇,虽然不是一本详尽、不落窠臼的悬疑推理小说,但是是一本极具有针对性的反应现实犯罪的小说,这其中有着让人匪夷所思的爱情,也有着让人惋惜心痛的亲情,但它比现实美满,也比现实更加充盈,带着人性善意的光辉,看多了如今戾气深重的社会万象,再看这样的小说,多少百感交集。

参考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752236/

          https://read.douban.com/ebook/154036586/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76436/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