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为翼,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近日,银川“投喂式”马拉松火出了圈,其以美食为媒、以服务为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破圈,更是文化自信赋能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精神内核与动力源泉,唯有被深度激活、创新表达,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深挖“本土味”,让资源禀赋成“聚宝盆”。银川马拉松火在“把羊肉汤端上赛道”的底气,正如乡村发展需有“把土特产做成招牌”的自信。有的村庄守着非遗手艺却束之高阁,握着生态资源却坐等商机,根源在于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知缺位。可学银川将“烟火气”变成“吸引力”的巧思:把祖传的手工技艺做成文创产品,让老祖宗的农耕智慧变身研学课程,将山野间的民俗活动打造成体验项目。云南勐捧镇将傣族织锦技艺与电商结合,年增收超百万;陕西绥德县田庄镇贺家庄村把关中农耕文化融入休闲旅游,让土窑洞变成“网红打卡地”。唯有珍视本土资源,才能让“沉睡资源”变身“增收活水”,夯实集体经济的文化根基。

巧搭“融合台”,让单一业态变“生态圈”。银川马拉松的50个特色站点,本质是文化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样需打破“种粮卖粮、种菜卖菜”的单一线条,学银川“以文化赋能产业”的创新逻辑,在农产品种植中植入农耕文化体验,在乡村旅游里融入非遗展演,在电商销售中嵌入乡土故事营销。浙江兰溪将杨梅种植与“杨梅节”民俗活动结合,带动采摘、餐饮、文创全链条增收。当乡村像银川马拉松串联美食与运动那样,让文化与产业“联姻”,就能让单一的“卖产品”升级为“卖体验”“卖故事”,构建起集体经济的多元生态圈。

做优“服务链”,让零散资源变“强磁场”。银川马拉松2797名志愿者的贴心服务,恰似乡村发展需构建的“全链条保障”。不少村庄资源零散、各自为战,缺的正是银川“无感安检”般的系统思维。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分散农户,用合作社模式将土地、人力、手艺等资源“串珠成链”;建立农产品统一品控标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搭建电商服务中心,解决物流销售难题;开发“一站式”乡村旅游套餐,提升服务体验。山东邹平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包装农特产、设计旅游线路,让“散户经营”变身“规模作战”,年集体收入突破500万元。这种将“零散资源”聚合成“服务矩阵”的做法,正如银川用服务提升赛事质感,能让乡村以更优的业态承载力吸引资本与客流,激活集体经济的“强磁场”。

从银川马拉松的“投喂式”出圈可见,文化自信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发展肌理的实践智慧。乡村产业发展应当如此,像银川打磨城市名片般打磨乡村特色,让文化自信成为撬动资源、融合产业、优化服务的杠杆,方能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