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题”会不会改成这样?很有可能

作者:毛志杰

导读: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应该有“标准答案”吗?相信很多老师、家长都清楚。那么,如何出“阅读理解”,才能真正锻炼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终于火了!

这次浙江高考卷选取了巩高峰的文章《一篇美味》,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尾部分做出“赏析理解”。

这句话写的是一条鱼,原文是这样的: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于是,考生们说:不知道啥意义!

就连原文作者也说:我也不知道啥意义!

这就让出题老师尴尬了。

到现在也没公布出这道题的“标准答案”。

从这次尴尬的高考中,倒是暴露了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小问题:“阅读理解”应该有标准答案吗?

记得小时学诗词文章时,语文老师总是能从短短几句话中给我们总结出令人惊叹的“中心思想”。

诗人的写个花、写个雨、写个爱、写个情,都能被总结出高大上的意义。

那时特崇拜这些作者能写出这么有“意义”的文章。

后来才懂得,这些“意义”很可能只是后人“赋予”的。

或许,当时诗人作者只是看花写花、看雨写雨,抒发下当时的小心情呢?

如果这些诗人作者看到后人居然能将自己的作品总结出如此境界,是该高兴能还是无奈呢?

现在,很多考试卷上都有这么一固定的项目:阅读理解。这对于锻炼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力来说必不可少。

但是,“阅读理解”考的是学生理解作者的意思呢?还是理解出卷老师的意思呢?还是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如果从“阅读理解”的原本目的来说,自然要孩子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但用“标准答案”则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而且一旦遇到没见过的文章,试想有谁能正好“蒙中”出题者的标准答案呢?

当然,“阅读理解”的测试必不可少,我们是不是能换种方式呢?

比如,在考试学生“阅读理解”时,不规定“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写出内心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写下他这样理解的理由。

只要能他的理由与所阐述的理解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就应该得分。

这或许才是做“阅读理解”的正确方法,才能真正锻炼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不过,这对改题老师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考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