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惰性的,因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会逐渐丧失面对改变的能力。我一直觉得,在一家公司工作年头久了,会在离开时茫然不知所措,可能你不缺失能力,但是你已经在熟悉的节奏中适应了“以不变而应万变”的安逸状态,这是一种对于忧患的缺失导致的思想上的停滞不前,不敢于突破自己而已。而事实上,我的想法证明这只是猜测,因为当我真正迈出离开工作十年之久的外企职业生涯这一步时,我才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对于未来和人生的深入思考,不是不敢面对,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改变。
我是在2016年底的某一天提出了辞职,对我而言,这个决定意味着一份可以称得上稳定的、高薪的、游刃有余的、高大上的、有成就感的工作成为了我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过去时。既往的成就、感悟、思维、人际关系,统统变得过眼云烟,没有可复制的机会和可能。因为我试图挑选同行业的相似职能岗位面试工作机会,本来还有一种天真的烂漫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带着过往的闪光点打动面试官,在没有任何困难和阻力的情况下进入下一公司重复着以往所做的一切。但事实是残酷的,因为你的过往并不能说明一切,更不能说明你就是那个对的人,无论工作履历还是人情世故,每一项都是攻坚战,你需要攻克面试官的内心,努力寻找那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需求点,才是成功的关键。
所以,没有意外的,我休息了一整年。这一年将我从过往熟悉的工作环境中拉了出来,也就是说,这一年所发生的,彻底打败了我回到外企工作的决心。说到这里,相信大家近两年来一定关注到外商企业在北京的发展状态,一直都笼罩着裁员的阴影。这是由国家的发展方向决定的,在京津西协同发展的规划中,北京的定位是“四个中心”。 “四个中心”就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总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宜居城市。这里可能要先呵呵,我们先不说北京的雾霾现在有多严重,就看国家在治理的决心上,宜居两字不是不可实现的。而且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总是乐见于此。正是由于近些年北京工作重心的转移,导致原来将北京作为中国总部的外资企业纷纷投向了上海及周边一带。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上海及附近城市正是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又是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金融经济的初级阶段,生活环境也可以说更适合外国人生存,这是由当地人的思想追求所决定的。北京作为首都的定义,一直以来是双重身份的存在,所以不论是北京人还是在北京生活打拼的人们或多或少在思想上是居高自傲的,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说明在北京生活的小伙伴们总有一种优越感,毕竟北京不缺人脉、不缺资源,更不缺乏物质上享受的快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但这是我真是的感受。
现在,我距离2016年底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时光,除了休息的一年,就是最近工作的时间,谈不上成就,也不能说满意,就是因为这样,我才能重新思考了我的人生,对未来的规划逐渐清晰起来。我突然意识到不回到外企的职场打拼也许并不是一件失败的事情,反而因为自己具备与时俱进的应变能力,才能让我看清更多存在的机会可以去尝试和开拓。因为变换了选择,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格局,人也更豁达了吧,不在纠结和患得患失中徘徊和沮丧。最后送给和我一样正在或者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们,给自已一个改变思想的机会,说不准天地都变宽了呢,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