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片结构
为了阐述何为“无问西东”,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年代的故事,分别是当代的公司高管张果果,1962年的工程物理系学生陈鹏,1938年的富家子弟沈光耀以及1923年重文偏理的吴岭澜。
四则故事看似独立,但在精神内涵上一脉相承,从不同侧面呼应着电影主题。尽管影片是以当代的张果果开头,但电影主题的源头要追溯到1923年的吴岭澜身上。
吴岭澜国文外语都是满分,却因“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而在物理学上苦苦挣扎,时任校长梅贻琦说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真实”。
何为真实,梅贻琦解释为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换句话说,真实就是不要在意世俗的价值观念,也不要为功名利禄所束缚,要追随我心,内心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种真实在沈光耀身上表现为,尽管家庭反对,但面临国破家亡,饿殍遍野的境地,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了空军。而且在故事最后,他本有机会选择跳伞逃命,但他没有,而是驾驶着战机冲向了敌人的战舰,玉石俱焚,灵魂归家。
然后到了1962年的陈鹏身上,这种真实主要体现为他对王敏佳的爱。尽管王敏佳被批倒批臭,但他做的不是像李想那样,和她划清界限,而是带她离开是非之地,回到自己小时候长大的云南农村。
最后回到当代的张果果身上,真实体现为他最终拒绝了Robert的请求,而且为四胞胎之家安排好了工作和住房。这段故事有个很温暖的设计,四胞胎之家有段时间不停地找张果果,Robert告诉他,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经历,但最终被那家人咬住了,他在暗示张果果,及时脱身。
但事实是,这家人只不过想把四个孩子的胎毛笔送给张果果,以示感恩。导演在最后安排了这个情节,无非是说,社会有恶意,但也有善意,一切看你的选择。
除了精神上的延续,影片在结构上也使得四个故事枝叶相连。听从了梅贻琦教诲的吴岭澜成为了中文系教授,他在1938年躲轰炸时,给沈光耀等学生介绍了泰戈尔的诗,大意也是要寻找自己内心的真实。
之后,成为飞行员的沈光耀经常开飞机给贫民窟的孩子们送东西吃,这群孩子里就有陈鹏,他后来告诉吴敏佳,如果没有这个晃晃叔叔,他可能早就饿死了。
陈鹏和张果果故事的衔接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陈鹏的好友李想在边疆救了张果果的父母,另一处是张果果经常去的那家医院,就是四胞胎所在的医院,和吴敏佳当时所在的医院一样,都是北京市第九医院。
在故事呈现方面,影片不断地来回交叉剪辑,不断地呈现外界的阻力和内心的挣扎,徐徐渐进,引人入胜。几个故事的结尾也分外悲壮,被飞机炸伤的吴岭澜得知泰戈尔去世,悲从中来,沈光耀驾机与敌舰同归于尽,陈鹏受核辐射影响,已经开始脱发,结局可以预见,同时王敏佳颜容尽毁,李想牺牲边疆。
最后的张果果,导演似乎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但他打破了职场和社会的潜规则,社会的恶意会如何报复他,我们不得而知。
2. 许伯常和刘淑芳的爱情故事
《无问西东》四段故事中,如果要挑一段专门解析,我一定挑陈鹏和王敏佳这段。
为什么是这段,因为其它三个故事或多或少,都是直接叙述人物对内心和真实的追随,外界阻力较小。但陈鹏和吴敏佳这段,导演不仅着重刻画了那个时代的压抑和荒唐,还引出了许伯常和刘淑芳这条额外的故事线,以突出陈鹏和王敏佳爱情的珍贵,可谓用心良苦。
很多人在看这段故事时,总觉得许伯常和刘淑芳的故事有些多余,但如果明白了导演的安排,就觉得这个安排有其合理之处。许伯常是陈鹏、王敏佳和李想的高中班主任,刘淑芳是她的妻子。
按照剧情设定,当年刘淑芳供许伯常读完了大学,许伯常许诺刘淑芳要跟她过一辈子。但许伯常后来反悔了,刘淑芳就闹,许伯常不得不与她结婚。但结婚后,许伯常对刘淑芳异常冷淡,不和她共同碗筷,什么东西都分得清清楚楚,刘淑芳也经常当着外人的面打许伯常。
那么,许伯常是真的变心了,不爱刘淑芳了吗?从最后刘淑芳跳井,许伯常那撕心裂肺的呼喊来看,许老师仍然是爱着刘淑芳。而且在刘淑芳跳井前,她回忆了自己和许伯常以前的快乐时光,两人在门前弹琴,有说有笑,真正的琴瑟和鸣,鸳鸯夫妻。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两人表面上的冷漠呢?
不,应该是许伯常的冷漠,因为刘淑芳自始至终仍然是爱着许伯常的。比如她会含情脉脉地看着许伯常吃饭,还告诉他不要给自己剩,她还会盯着许伯常批改作业。当许伯常声嘶力竭地大喊道:“难道人就不能变吗?”她会更加大声地反击“不能!”
所以,刘淑芳对许伯常的感情始终炙热,始终如一,那么许伯常为什么对刘淑芳这么冷淡呢?
笔者猜测主要是政治环境的原因。1962年,那是个高度政治化的时代,爱情是什么,是资产阶级的流毒,无产阶级的爱情是革命同志的关系,因为有共同理想才能结为革命伴侣。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谈政治要比谈爱情安全地多,而作为班主任的许伯常就成为了这样的人。他会帮助街坊四邻补课,会帮隔壁老王浇水洗衣服,尽管自己的妻子也在旁边洗衣服。他还会被评为最优秀的班主任,他是社会人公认的好人,能人,优秀的人,但他就是不能也不敢成为一个称职的丈夫。
社会的压抑和环境让他克制住了对刘淑芳的爱,但当看到淑芬跳井的那一刹那,他丢掉了自己的公文包,失魂落魄,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深深爱着淑芬,可是一切都完了,非要等到失去,我们才明白自己心中所爱,这个结局令人唏嘘。
了解了许伯常和刘淑芳的爱情故事后,我们再看陈鹏和王敏佳的故事,是不是又多了几分勇敢和真实?其实吴敏佳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人,她不过是为了圆小时候一个美丽的谎言,结果被上纲上线,被打得头破血流。
这里需要着重介绍王敏佳被批斗的那场戏。其实一开始还只是文斗,但当刘淑芳看到王敏佳在笑时,就说了句“打她”,可就是这简简单单两个字,引发了群体性暴动,底下的群众都冲上去打王敏佳,刘淑芳看到这情景也吓坏了,她或许只是随口一说,竟引起这么大的动静。
有意思的是,一场暴雨袭来,当群众纷纷散去时,留在最后的只有刘淑芳,她试图去看王敏佳是否还活着。刘淑芳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丈夫,可疯狂的时代让一切都变得疯狂,可能刘淑芳正是在对爱情和社会失望之后,才选择跳井吧。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陈鹏敢于跟校长说“我有人要照顾”,也不在乎李想所说的“她骗了我们”,更不在乎别人对她容貌的看法,他只是说,想做那个拖住她的人。通过许伯常和刘淑芳的故事,以及对那个时代细致的刻画,我们愈发发现,陈鹏对吴敏佳的爱是那么珍贵,那么真实,那么无所畏惧。
3. 沈光耀的母亲
影片最打动观众的一段故事非沈光耀莫属了,确实,这个在别人看来“什么都能做好的同学”,知书明理,体能突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最感人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沈光耀没有富家子弟的尊宠,反而表现出了那种脱离物质需要的极高的精神追求,将自己的个体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除了沈光耀的梦想,还值得谈谈他母亲这个角色。从剧情设定来看,沈光耀出身名门望族,家里应该非常富有,他家不仅有一对夫妻佣人,而且来看望沈光耀时,带了好几箱的东西,有巧克力等零食,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很能表明一个家庭的情况了。
沈母此次前来,是为了说服沈光耀放弃当兵的梦想,完成学业,娶妻生子,而且也确实短期奏效了。我对沈母说得那段话记忆犹新——
“你一生所有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你懂不懂啊,明不明白啊?”
沈母这段话可谓道尽沧桑。古往今来多少风光才俊,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可谁曾想岁月无情,现实残酷,多少人死在了去往荣华富贵的路上,又有多少人在人走茶凉后空对寂寞,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一场幻光,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所以沈母希望沈光耀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比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找个自己中意的女子结婚生子,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家庭能够为他这些享受提供充分的财力支持,不需要你为了功名利禄成为小人,你可以选择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优雅。
实话实话,沈母这段话的水平实在是高,高得我都爱上这个伟大的母亲了。而且,沈母说这些话不是信口开河的,大家可以注意大林小林送沈光耀手稿的时候,沈母背后的大堂上方横挂“三代五将”,左右对联“三代五将护国定疆青史留正气,六韬三略擅用筹边御旨赞英豪。”可见,人家祖上真是功名赫赫的。
如此一来,那是不是说沈光耀最后的选择背离了母亲的原意了呢?在笔者看来,沈光耀不但没有背离沈母的谆告,而且将其更加发扬光大了,这或许也是导演想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功名利禄不过浮云耳,小人怡之,君子弃之。
沈光耀固然是君子,他选择参军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他的上司所说的“真心,勇气,无畏和正义”,也为了被日军炸死的阿山,以及其它的万千百姓,还为了那些吃不饱饭,满脸黑灰的孩子们,还为了…言而总之,沈光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经世济民。
这段故事最后,沈母看着沈光耀的手稿时,我觉得她已经和沈光耀和解了,她理解了儿子的选择,而沈光耀那句“妈妈,对不起”,让人揪心。
4. 影片延后放映原因的猜想
我不知道这部本定为清华百年校庆宣传片的电影何为延期六年,但我试图从影片内容本身找出些许端倪,或许不准,大家姑妄看之。
首先是对清华的宣传。《无问西东》宣传清华大学了吗?从某种意义上看,确实宣传了,包括张果果在清华园里跑步,陈鹏拉着吴敏佳讲解原子穿越清华园,以及奶茶妹妹的出镜等等,都对清华校园作了及其充分的展现,还有每个人身上佩戴的清华大学名牌,要说没宣传那是假的。
但要命的是,这些宣传都是硬件,缺少灵魂。身处清华,学校最自豪的不是有多少的校园面积,也不是自己历史有多悠久,更不是每个清华男生都像张震、黄晓明、王力宏、陈楚生那么帅,学校更为看重的是我们在建国后培养了多少治国栋梁,多少学业大师,多少兴业之士。这些东西影片展现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连我们学校引以为豪的邓稼先院士,也只是打个酱油的,还在最开始被陈鹏拒绝了他的邀请。
此外,在我校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蒋南翔校长,出场说的最长的一句话竟然是——
“对陈鹏这个学生不要有什么意见,他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也没什么不对。”
所以,从宣传片的角度来看,《无问西东》很难讨校领导的喜欢,但从艺术和商业的角度看,《无问西东》无疑是成功的,它可看,好看,值得人去看。导演在“宣传片”的大旗下,藏了很多自己的私货,对真实的理解,对家国的情怀,对建国后历史的批判,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说说,这或许是《无问西东》延迟反映的最主要原因,那就是对我们党和政府的矮化。如果大家注意到,你会发现负责调查王敏佳的那个男人是个瘸子,走路一拐一拐,而且打光显得此人及其猥琐,这些形象设计不能不让大家联想到影片对党和政府干部形象的丑化。
而且,影片有拔高民国,贬低共和国,拔高梅贻琦,贬低蒋南翔的嫌疑。这些种种,哪一项都足够扼杀《无问西东》。
最后的最后,我无意在本片影评中评论是非,我只是就事论事,说说《无问西东》中几个有意思的细节和设计,至于谁是谁非,孰优孰劣,哪个更高尚,哪个更龌龊,我只能搬出沈母来了——
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你懂不懂啊,明不明白啊?